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20年第11期
编号:1057261
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网络演化*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3日 心理学报 2020年第11期
网络分析,中心,1引言,2研究方法,1被试,2工具,3统计分析,3结果,1描述性统计,2网络估计,3中心性估计,4网络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5网络总体连接的变化,4讨论
     梁一鸣 郑 昊 刘正奎

    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网络演化*

    梁一鸣 郑 昊 刘正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49)

    本研究借助网络分析方法, 探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演化规律。以经历汶川地震的19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 在灾后4、29、40和52个月对其PTSD症状进行了历时4年的追踪测量。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闪回的中心性一直较高, 而其他高中心性的症状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侵入性想法和创伤线索引发生理性反应的中心性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线索引发情感反应和未来无望的中心性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拓宽了学界对儿童PTSD症状学的认识, 并为建立灾后阶段性干预模式提供启示。

    创伤后应激障碍, 网络分析, 纵向研究, 发展差异, 症状学

    1 引言

    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病理学症状, 其中,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直接与创伤经历关联的心理障碍, 也因此在创伤性事件后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3; Liu et al., 2017)。由于以往的研究发现PTSD存在阶段演变的重要特点, 所以研究者尤为关注时间因素在PTSD病理学中的作用(Galatzer- Levy et al., 2018)。在以往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也注意到, PTSD不同病程阶段中的突显症状可能不同(Ge et al., 2019)。近年来, 新兴的症状网络分析视角对精神病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优势是可以充分洞察各症状在精神障碍中的作用(McNally, 2016)。本研究通过症状网络分析的方法, 采用汶川地震后的追踪样本, 探索灾后儿童PTSD的症状演化规律,以期为灾后PTSD的干预模式提供指导意见。

    近年来, 研究者们关注到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 使用症状网络分析的临床心理学研究数量快速增长, 其中不乏对PTSD的关注(Birkeland et al., 2020; McNally, 2017), 这些研究为洞察PTSD的症状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在传统的精神病理学视角下, 类别假说和维度假说是对精神疾病分类最主流的解释, 而这两种假说存在同一前提, 即症状是特定精神障碍的潜在反映(McNally, 201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1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