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
心理疾病,维度,态度,1引言,1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水平,2心理健康素养的人群差异比较,2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工具,3研究程序,4数据处理,5共同方法偏差检验,3结果,1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2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
江光荣 李丹阳 任志洪 闫玉朋 伍新春 朱 旭 于丽霞 夏 勉 李凤兰 韦 辉,5 张 衍,6 赵春晓 张 琳(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3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武汉 430079) (4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5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56)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1 引言
伴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国民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严峻。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 岁以上人口各类精神疾病(除痴呆外)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57% (Huang et al.,2019)。而在1980 年代初,15 岁以上人口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仅为12.69‰ (陈学诗,1986)。但另一方面,研究者一直都注意到,大量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并不寻求治疗(Andrews et al.,1999;Olfson et al.,2016)。例如,在我国的自杀死亡者中,有心理卫生问题者占63%,其中仅7%的自杀者生前曾接受过精神卫生的专业帮助(费立鹏,2004)。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对心理疾病及其治疗的消极态度,以及极低的医疗求助意愿。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人意识到问题但不认为可以通过专业帮助得到解决,还有一些人虽然有求助意向,但因对心理疾病的污名态度、对精神医学治疗的误解和抵触,而拒绝寻求专业帮助(江光荣,夏勉,2006;李凤兰,2015;Vidourek & Burbage,2019)。另外,在社会生活中,还广泛存在两类现象,一是学校、社区和企事业机构文化建设中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忽视;二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冷漠和歧视,体现在精神疾病的救助、治疗和康复,精神疾病患者的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等各个环节。所有这些,都与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密切相关。
最初,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人们识别、处理及预防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和观念” (Jorm et al.,1997)。数年后,Jorm 将其内涵扩展至自助和帮助技能(Jorm,2012),但仍局限在心理疾病应对方面。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将心理健康促进的内容纳入心理健康素养(Kutcher et al.,2016),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Bj?rnsen 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85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