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21年第3期
编号:263980
消除威胁或无能狂怒?自恋对暴力犯攻击的影响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3日 心理学报 2021年第3期
攻击行为,负性,显性,1前言,1认知:自我威胁理论,2情绪:自恋暴怒理论,3情境:挑衅的调节作用,4本研究,2研究1:问卷研究,1研究方法,2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3结果,4讨论,3研究2:实验研究,2结果,3讨
     刘宇平 李姗珊 何 赟 王豆豆 杨 波

    消除威胁或无能狂怒?自恋对暴力犯攻击的影响机制

    刘宇平李姗珊何 赟王豆豆杨 波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北京 100088)

    通过2个研究探索了自恋与暴力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及机制。研究1通过问卷法(= 498)发现, 自恋与攻击存在正相关, 特质愤怒在自恋与预谋性和冲动性攻击间的中介作用成立, 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只对预谋性攻击成立。研究2对90名暴力犯进行了行为学实验, 结果表明威胁感和负性情绪在自恋与攻击间起中介作用, 挑衅调节了上述中介作用。显性自恋者只在挑衅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隐性自恋者则在挑衅和无挑衅条件下均有较强的攻击性。研究厘清了不同亚型下自恋与攻击的关系, 突出了隐性自恋的“黑暗性”, 并为罪犯矫治管理及犯罪预防提供了参考。

    自恋, 威胁感, 负性情绪, 攻击, 暴力犯

    1 前言

    自恋与精神病态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并称黑暗三人格(Dark Triad), 被认为与以攻击为代表的反社会行为存在密切的关联(Paulhus & Williams, 2002)。实证研究(Bushman & Baumeister, 1998; Hart, Adams, & Tortoriello, 2017; Krizan & Johar, 2015)、元分析(Rasmussen, 2016)及系统综述(Lambe et al., 2018)都表明, 自恋与攻击之间存在正相关。但自恋与攻击的关联依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和不明确之处:自恋者希望得到外界的良好评价, 有提升个人形象的需求, 为此, 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克制, 做出较少的反社会行为或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秦峰, 许芳, 2013)。在一些研究中, 自恋与攻击的相关不显著(Bushman et al., 2009), 甚至存在着负相关(Chen, 2015), 使得自恋的“黑暗”属性在学界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Rauthmann, 2012)。在机制方面, 早期的研究认为自恋者在受到挑衅(provocation)时, 为了消除来自外界的威胁会产生攻击(Bushman & Baumeister, 1998), Krizan和Johar (2015)则提出自恋者的攻击是为了宣泄负面情绪。此外, 自恋者的攻击是否一定需要挑衅的诱发同样存在一定的争议(Reidy et al., 2010)。这表明自恋与攻击的关联及背后机制较为复杂, 以往研究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 我们需要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以厘清自恋与攻击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