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反应抑制效应*
1前言,2实验1:短时加工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对汉语歧义词的消解,1被试,2设计,3材料,4仪器和程序,5结果与分析,6讨论,3实验2:长时加工条件下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
杨 群 张积家 范丛慧(1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 100083) (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桂林 541001) (3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1)
1 前言
歧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表现在词汇、句法、语义或语用等多个水平。词汇歧义是最基本的语言歧义。汉语词的歧义现象尤为突出。在汉语中,同音异形异义词(如“电源”与“店员”)、同音同形异义词(如“杜鹃”)、同形异音异义词(如“东西”)等歧义词大量地存在。为了准确地理解词汇或句子的正确意义,读者或听者在遇到歧义词时,需要从几个意义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意义,并且抑制不适当意义的激活。
研究表明,对歧义词的加工主要依赖语境(舒华 等,2000;周治金 等,2003)。语境(Context)是指言语的环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境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对含有歧义词的句子进行加工,出现语境促进效应(Contextual Facilitation Effect)。心理语言学家对语境促进效应究竟是发生在词汇通达之前还是发生在歧义词识别之后的整合阶段进行过长期的争论,但是,无论是拼音语言的歧义词认知研究,还是汉语的歧义词认知研究,都证明语境促进效应的存在(Gernsbacher et al.,1990;任桂琴 等,2012;任桂琴 等,2007;Sereno et al.,2003;Swaab et al.,2003;张文鹏,唐晨,2011;周治金 等,2003)。
语言理解不仅包含对目标信息的激活,还包括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在歧义词消解中,适当意义的激活与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往往同时进行,这为区分这两个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带来了困难。已有模型更多地关注歧义词的适当意义的激活,较少关注对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但也有研究者尝试对歧义词消解中适当意义的激活与不适当意义的抑制进行区分。周治金等(2003)研究表明,在同音异形歧义词加工早期,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的抑制,阻止其激活;随后,语境促进歧义词的适当意义的激活。Norbury (2005)研究语言损伤儿童(LI)、自闭症且语言损伤儿童(ALI)、自闭症但言语能力正常的儿童(ASD)及正常儿童(TD),同时考察对歧义词的相关意义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意义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两组语言障碍儿童(ALI &LI)利用语境的能力不如无语言障碍的两组同伴(ASD &TD),他们在抑制条件下的错误率更高,反映出较差的利用语境的能力。Gernsbacher 等证明,语言能力低的个体,不仅出现了首次激活与整合相关信息能力的不足,还无法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Gernsbacher &Faust,1991;Gernsbacher et al.,199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89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