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21年第10期
编号:263921
基于自我参照编码的复合反应范式:有效鉴别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0月9日 心理学报 2021年第10期
波幅,1前言,2研究方法,1被试,2实验设计,3实验材料,4实验程序,5EEG记录,6数据处理,3结果,1反应时,2探测刺激和无关刺激诱发的P300,3探测刺激和无关刺激诱发的EPN,4个体诊断,5
     邓晓红 李 婷 薛 超 J.Peter Rosenfeld 卢 洋 王 莹 展小飞 鄢阁俊 欧阳丹

    (1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武汉 430062,中国)

    (2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埃文斯顿 IL60201,美国)

    1 前言

    目前,测谎技术在我国被用于犯罪侦查、民事纠纷调查及公司雇前调查等领域,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未能达成一致,测谎结论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它难以获得认可的原因,因此,需不断提高测谎技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测谎结论能早日进入司法证据体系。

    隐藏信息测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CIT)是一种具有较高内部效度的心理生理测谎方法,通过检测受测者是否有对犯罪相关信息的记忆来判断其是否对犯罪案件知情(Lu et al.,2017)。早期的CIT 主要测量心率、呼吸和皮肤电反应等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 指标(ANS-CIT)。尽管ANS-CIT 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一些研究结果之间尚存在分歧(Ben-Shakhar,2012),测试结果易受反测谎的影响(Meijer et al.,2014)。Rosenfeld 等人(1988)将P300引入 CIT 后,诞生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CIT 测谎技术(ERP-CIT)。

    CIT 测试结果可作为日本刑事法庭采信的证据(Osugi,2018),但西方国家很少使用CIT,主要原因是CIT 容易将无罪知情者(通过看电视新闻、读报纸、目击犯罪现场等途径知道犯罪相关信息的无辜者)误判为有罪者(Bradley et al.,2011)。另外,采用CIT 检测出真正的罪犯时,一些罪犯会狡辩说自己没有犯罪,而是通过看电视、读报纸等途径知道了犯罪相关信息,所以才被检测为有罪。因此,CIT要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需要不断提高对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的鉴别力和正确检测率。

    以往一些研究者尝试采用ANS-CIT 区分有罪者和无罪知情者。在两项早期的研究中,主试让无罪知情组被试在与犯罪无关的情境中获悉犯罪相关信息,并控制欺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可区分有罪组被试和无罪知情组被试(Giesen &Rollison,1980;Stern et al.,1981),但这两项研究没有设置无罪不知情组被试,无罪知情组被试也不知道获悉的信息与犯罪有关。

    随后,Bradley 和Warfield (1984)改进了上述两个实验,设置了一个有罪组、三个无罪知情组(目击者组、从媒体获悉犯罪相关信息的无罪知情组、与被害人接触获悉犯罪相关信息的无罪知情组)和一个无罪不知情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02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