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21年第11期
编号:263912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1月16日 心理学报 2021年第11期
适应性,调节,1问题提出,1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2调节变量,2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编码,3数据处理与分析,3研究结果,1同质性检验及模型选定,2发表偏差,3主效应检验,4调节效应检验,4讨论,2调节效应分析,3研究不足
     张丽华 朱 贺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张丽华 朱 贺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大连 116029)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121篇, 含177个独立样本, 参与者总数达73687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 自恋与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者关系受性别和自恋报告方式的调节, 但不受攻击性报告方式和文化的调节。同时, 不同类型的自恋与攻击性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程度, 内隐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外显自恋, 非适应性自恋与攻击性的相关程度高于适应性自恋。后续的研究应加强自恋测量的准确性, 注重探讨不同类型自恋与不同类型攻击性的关系。

    自恋, 攻击性, 元分析

    1 问题提出

    攻击和暴力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传统观点认为低自尊是导致攻击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但有研究者提出攻击性可能来自“受威胁的自我主义”, 即夸大、自恋的自我观受到威胁, 而不是低自尊本身(Barry et al., 2007; Baumeister et al., 1996)。诸多研究表明自恋与攻击性呈正相关(Rasmussen, 2016), 但这种关系的强度在各研究中差异较大(Kim et al., 2008; Kokkinos et al., 2016; Tanrikulu & Erdur-Baker, 2019)。另外, 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自恋与攻击性不存在相关性(Ojanen et al., 2012)。Rasmussen (2016)对自恋与激发性攻击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 但该研究没有将无端性攻击纳入元分析, 也没有探索文化对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影响。因此, 为了进一步理清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我们纳入基于中国样本的研究, 对自恋和攻击性的关系进行综合元分析, 以期加深对二者关系理解的一致性。

    1.1 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

    诸多研究发现自恋与攻击性呈正相关。最广泛用于解释自恋和攻击性关系的理论为受威胁的自我主义模型, 基于该模型, 自恋者往往需要通过他人的钦佩和肯定来确认自己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观和强烈的优越感, 当他们脆弱的积极自我观受到威胁时, 其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之间产生了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对自我威胁的根源产生负面情绪和敌意, 他们拒绝降低自我评价, 因而助长了攻击性(Baumeister et al., 1996)。

    自恋暴怒理论认为, 与非自恋者相比, 自恋者对人际事件的反应更加强烈, 报告出更多的情绪变化和更高的情绪强度(Rhodewalt et al., 1998), 当自恋者受到威胁时, 会产生羞耻、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进而导致其攻击性增强(Krizan & Johar, 2015; Rhodewalt & Morf, 199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5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