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22年第12期
编号:568782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何时失效:风险决策中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的眼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2月6日 心理学报 2022年第12期
1引言,2方法,1被试,2设备,3实验材料和程序,4模型预测,5眼动数据分析,3结果,1行为结果,2扫视路径分析,3眼动指标,4中介分析,4讨论,5结论
     刘洪志 李兴珊 李 纾,4 饶俪琳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何时失效:风险决策中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的眼动研究*

    刘洪志3李兴珊1,2李 纾1,2,4饶俪琳1,2

    (1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天津 300350) (4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310028)

    主流的风险决策理论专家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期望值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理论, 以期捕获所有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然而大量证据表明, 这些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并不能如同描述性理论那样理想地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系统考察了个体在为所有人决策与为自己决策时的风险决策行为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差异。本研究发现, 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可捕获为所有人决策或为自己多次决策时的情况, 却不能很好捕获个体为自己进行单次决策时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与启发式/非基于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的边界, 为风险决策理论的划分和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风险决策, 为所有人决策, 期望值最大化, 为自己–为所有人决策差异, 眼动追踪技术

    1 引言

    相传有一个关于决策理论专家Howard Raiffa的轶事。Raiffa是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先驱和决策分析领域的奠基人。1957年, 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Raiffa教授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教职邀请。Raiffa犹豫不决, 便向哥伦比亚大学的系主任寻求建议。讽刺的是, 系主任建议Raiffa应根据他自己所提出的决策分析理论那样进行决策: 分析两个选项的相关维度, 赋予各维度以权重, 再根据期望值算法计算出两选项的总分, 并选择总分更高的学校。然而, Raiffa却回答说: “不, 这是一个严肃的抉择(No, this is a serious decision)。” (见Bazerman et al., 1998)。这则轶事提示我们, 为描述所有人的决策行为所发展出的决策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描述单一个体的决策。主流的决策理论专家试图为所有面临决策的个体提供普适性的最优决策方案, 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加权求和最大化”的决策理论。然而, 当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真实的决策问题时, 决策者(甚至包括决策理论专家本人)并不愿将这些复杂的加权求和理论付诸实践。受到Raiffa轶事的启发, 本研究旨在探索导致期望值最大化的理论失效的内在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7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