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中断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心理疲劳的调节作用*
工作记忆,振幅,1引言,2方法,1被试,2实验刺激和实验任务,3ERPs记录和预处理,4数据处理与分析,3结果,1行为数据,2主观评分,4讨论,5结论
陈悦源 方卫宁 郭北苑 鲍海峰作业中断对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心理疲劳的调节作用*
陈悦源1,2方卫宁1郭北苑1鲍海峰1
(1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2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作业中断会对中断后行为绩效产生影响, 探讨不同疲劳状态下中断对作业绩效影响的认知机制将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中断的认知理论。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 通过在不同心理疲劳状态下执行数学题任务中断、暂停中断和不中断的空间2-back任务, 结合行为数据和ERPs结果, 分析作业中断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以及心理疲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 中断后诱发的P200和P300振幅显著提高, 作业中断使得主任务的注意力资源下降, 任务中断的无关信息干扰了主任务工作记忆, 而疲劳状态则进一步加剧了中断对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及行为绩效的负面效应。本研究在揭示作业中断认知过程及疲劳对其影响机理的同时, 也支持了中断的目标记忆模型。
作业中断, 工作记忆, 注意加工, 疲劳
1 引言
作业中断是指任何干扰工作连续性且与主任务不直接相关的事件(Laarni, 2021), 可以理解为正在执行任务的行为表现或人员注意力的意外中止(Puranik et al., 2020)。大部分关于中断对主任务绩效影响的研究表明中断会导致主任务绩效下降, 主要是由于中断后主任务恢复的延迟造成的(王磊, 伍麟, 2012)。但也存在少数研究认为, 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任务完成存在积极作用, 可以促进简单任务的执行, 却会对复杂性较高的任务产生负面效应(Speier et al., 2003)。
基于ACT*认知结构(Anderson, 1983)所提出的目标记忆模型(Memory for Goals, MFG)是目前接受度最广的中断认知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中断后短时间内绩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断造成了人员对主任务记忆激活程度的降低(Altmann & Trafton, 2002), 因而在返回主任务后的一段时间, 需要克服中断任务的干扰来恢复对主任务记忆的激活程度(Saxby et al., 2013), 从而出现了中断后恢复延迟。MFG模型的“目标”作为工作记忆的元素之一指的是一种意图的心理表征, 即完成一项任务、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或采取某种心理、物理行动(Heath et al., 1999)。如图1所示, 目标1为主任务, 当中断任务(目标2)出现后这个新目标的激活程度快速增高以指导行为, 而原目标1的记忆激活水平降低, 且随着中断时长增加激活水平逐渐降低(Monk et al., 200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4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