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
神经质,杏仁核,1引言,2方法,1被试,2数据采集,3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2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4讨论,5结论
李 彧 位东涛 邱 江抑郁症的人格类型及其脑功能连接基础*
李 彧1,2,3位东涛1,2邱 江1,2
(1西南大学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本研究采用功能随机森林的方法, 将聚类过程与抑郁症诊断相结合, 分别在抑郁症和控制组中识别了人格类型(神经质和外向性的组合), 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人格类型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抑郁症以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趋势的个体为主, 但同样有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趋势的个体。控制组样本则以低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个体为主。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结果显示:在不考虑人格亚型的情况下, 抑郁症和控制组在杏仁核/海马/脑岛?边缘网络/默认网络/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上均无显著差异。在纳入聚类分析所划分的亚型进行统计后, 多种人格类型在左侧杏仁核/脑岛?边缘网络(以眶额皮质区域为主)的功能连接强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个人视角识别的抑郁症人格类型更符合现实情况与个体认知模式,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并且其功能连接的差异对理解抑郁症异质性提供了神经层面的参考。
神经质, 外向性, 静息态功能连接, 抑郁症, 以个体为中心
1 引言
近年来, 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异质性问题备受重视。有研究者指出它限制了心理健康与认知神经方向的研究(Feczko et al., 2019), 需要进行一场异质性“革命” (Bryan et al., 2021)。与此同时, 强调样本异质性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格研究路径(人格分类的角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尹奎等, 2021)。已有研究者结合人格类型学的优势, 发现不同类型的人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治疗效果有着明显不同的联系(Isler et al., 2017)。另一方面, 抑郁症病人的异质性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多数研究忽略实际情况, 直接假定样本同质), 但大量实证研究聚焦于孤立的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的关系(Klein et al., 2011), 鲜有研究从人格分类角度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
当代人格类型学的研究源于Jack Block。其后, Asendorpf, Robins和Caspi等人相继重复出了3种人格类型(RUO人格类型) (Asendorpf et al., 2001):弹性型(resilients)、控制不足型(undercontrollers)和过度控制型(overcontrollers)。在一定程度上, RUO人格类型在五因素模型上的趋势倾向于:弹性型个体表现为神经质低, 其他维度均高; 过度控制型个体表现为神经质高, 外向性低; 控制不足型个体表现为宜人性和开放性均低的特点(Bohane et al., 2017; Donnellan & Robins, 20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7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