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婴儿情绪偏向的发展:近红外成像研究*
正性,韵律,1引言,2方法,1被试,2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3实验流程,4近红外数据采集,5近红外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3结果,4讨论,5结论
张丹丹 李宜伟 于文汶 莫李澄 彭 程 刘黎黎0~1岁婴儿情绪偏向的发展:近红外成像研究*
张丹丹1,2李宜伟1于文汶2莫李澄1,2彭 程3刘黎黎3
(1四川师范大学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成都 610066) (2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 深圳 518055)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儿科, 北京 100034)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 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 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 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龄5.2 ± 1.7天, 23名男孩)和45名1周岁婴儿(月龄12.7 ± 1.4月, 21名男孩)对快乐和愤怒语音韵律的大脑反应。结果表明, 在大脑右半球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脑功能连接中出现了情绪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在新生儿组, 快乐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度高于愤怒语音条件; 在婴儿组, 愤怒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于快乐语音条件。此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人类刚出生时情绪加工偏向是正性的, 之后才转变成为负性。因此, “负性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 情绪加工偏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会发生转变。本研究首次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情绪偏向的变化, 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及早发现自闭症等情绪和认知发育障碍, 还能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交流和抚养方式科学育儿。
负性偏向, 新生儿, 婴儿, 情绪性韵律, 颞上回, 额下回
1 引言
情绪领域最核心的现象或理论叫做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negativity bias), 它指相比于正性信息, 人们往往优先加工负性信息并对负性信息投入更多的感知、注意、记忆等认知资源(Ito et al., 1998)。负性情绪偏向是人类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 因为只有那些能对威胁性信息(例如野兽的身影)做出迅速反应的祖先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
大量研究表明, 负性比正性信息更显著地激活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例如Cacioppo团队的系列实验发现(Cacioppo et al., 2014), 当给成人被试呈现情绪强度相同的正性和负性图片时, 被试报告负性图片比正性图片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 且负性图片在他们大脑中诱发出了更强的电生理反应(晚正电位的幅度更高)。同时不少研究还发现, 负性比正性事件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注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归因, 进而更牢固地在海马中存储下来(Bowen et al., 201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32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