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1引言,1民族内隐观和身份认同,2外群接触态度以及民族内隐观和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3上位身份认同,4族际通婚率的影响,2方法,1被试,2研究工具,3数据处理,3结果与分析,1描述统计
张 航 冯晓慧 张积家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张 航2冯晓慧2张积家1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桂林 541004) (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10872)
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为被试, 考察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及二者对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族内通婚子女比, 族际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念较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 但对其他民族的外群体态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积极, 在自我身份范畴化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 更倾向于构建归属水平更高的上位身份认同。族际通婚作为高质量的民族接触与交融形式, 对推动建立民族互嵌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族际通婚子女, 内隐观, 民族认同, 外群接触态度, 上位身份认同
1 引言
分类与认同是社会知觉研究关注的焦点, 也是形成偏见、歧视和引发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考察身份类别差异明显的内、外群体间的交往态度和互动心理过程, 尚不清楚身份范畴模糊的多重身份群体(如混血儿或族际通婚子女)的心理边界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种族间(inter-racial)和民族间(inter-ethnic)缔结婚姻的现象愈发普遍, 出生在族际通婚家庭的新生儿的数量逐年攀升(Lichter & Qian, 2018; 巫锡炜, 刀玮皓, 2022)。这一趋势不仅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种族或民族身份的离散型的类别观念发起了挑战, 更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界定这一新社会群体身份的激烈讨论(Gaither, 2018; Humes et al., 2011; Pauker et al., 2018 )。在上世纪, 美国以降格继嗣(hypodescent)的种族隔离政策划分混血儿的种族身份, 即一个人只要其祖先有黑人血统就被认定为是黑人, 这被称作为“一滴血原则” (one-drop rule), 目的是阻止黑人与白人之间发生通婚(Snipp, 2010)。尽管此类法案现已经被废除, 但是, “一滴血原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民众对混血儿族裔身份的范畴化表征。在一项快速面孔分类任务中, 当被试得知目标人物拥有一位黑人父母或者居住在种族杂居街区时, 便更倾向于将种族模糊(50%黑人和50%白人)面孔判断为黑人(Peery & Bodenhausen, 2008)。追踪调查显示, 美国的族际通婚家庭夫妇更倾向于采用“一滴血原则”把孩子的种族身份划归为少数族裔, 而非划归为白人或混血儿(Brunsma, 2005; Lichter & Qian, 201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2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