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
物质性,年龄段,1前言,1儿童的群体认知线索,2群体认知的线索类型划分,3儿童的群体认知线索偏好及发展的相关研究,4当前研究,2研究1:儿童的群体认知线索偏好及发展的实验检验,1实验方法,2实验结果,3讨论
王 阳 温芳芳 佐 斌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及发展特点*
王 阳1,2温芳芳1,2佐 斌3,1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2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3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006)
基于社会分类的直觉理论和群体实体性的观点, 本研究建构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类型。两个子研究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 从社会分类视角探索了3~8岁儿童对群体认知线索的偏好及其发展。研究发现, 3~8岁儿童总体上存在社会性线索偏好, 但其稳定性受到了研究选取的线索样例影响。儿童的社会性线索偏好随年龄增长而提升, 自5~6岁开始更为突出和稳定。上述结果既说明了物质性和社会性线索框架的有效性, 又在引导儿童的积极社会互动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3~8岁儿童, 群体认知, 线索偏好, 社会分类直觉理论,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群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与互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来“儿童如何理解群体”的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心理学视野(如Roberts et al., 2020; Switzer et al., 2020)。然而, 已有研究多通过操纵评价对象的外表或行为探究儿童对其分类或评价结果, 很少讨论线索类型在其中的影响, 而儿童对不同类型群体的认知及发展规律可能不同。社会认同理论指出, 群体是社会分类的结果(Tajfel & Turner, 1986), 它来自于人们定义自身(或他人)身份的多样化线索(温芳芳, 佐斌, 2019)。儿童的社会分类方式也与其群体概念形成和群际态度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Bigler & Liben, 2007)。因此, 社会分类视角可以为探索儿童的群体认知提供方法借鉴:儿童在社会分类中的线索选择可以体现他们的群体认知偏好。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定义了两类群体线索, 采用社会分类范式研究儿童的群体认知中线索类型偏好的问题, 以此了解儿童眼中的群体本质。
1 前言
1.1 儿童的群体认知线索
儿童的群体认知包括对群体实体存在的认知及对群体中的成员个体的认知, 主要依赖于不同的线索, 而他们对线索的认知与识别能力发展很早(6个月左右, 如Martin et al., 2002; Kelly et al., 2007)。总结以往儿童研究关注的线索, 可以发现大多数都集中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分类线索, 包括“大三”线索, 即性别、种族和年龄(Lei et al., 2020; Weisman et al., 2015), 仅少部分关注了职业(Bian et al., 2017)、地位(Kinzler et al., 2010; Shutts, 2015)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