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攻击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范式,调节,个体,1引言,1社会排斥与攻击的概念与评估,2社会排斥与攻击的关系,3社会排斥与攻击关系的调节变量,2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编码与效应值提取,3发表偏差控制与检验,4模型选择,5数据处理,3研究结果,1异质
靳娟娟 邵 蕾 黄潇潇 张亚利 俞国良(1 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 北京 100120) (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2)(3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4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2)
1 引言
攻击是衡量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调查显示, 青少年攻击暴力已成为10~24 岁个体死亡的第三大因素, 且每年造成的医疗损失超过 210 亿美元(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U.S.). Division of Violence Prevention, 2019)。在我国, 近5 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人数出现反弹, 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最高人民检察院, 2022), 威胁着校园和社会安全。为减少暴力、犯罪等攻击现象的发生, 诸多研究探讨了攻击的诱发因素, 结果发现自恋人格(Rasmussen,2016)、愤怒情绪(Scott, 2015)等个体因素以及暴力媒体接触(Bushman & Anderson, 2015)、社会排斥(Twenge et al., 2007)等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攻击水平升高。在众多因素中, 社会排斥被认为是引发青少年攻击暴力的重要风险因素(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et al., 2001), 并且已有大量研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究(Ettekal & Ladd, 2020; Li et al.,2019; Rajchert & Winiewski, 2016; 张珊珊 等, 2020)。然而, 其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一致。部分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与攻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Ettekal & Ladd,2020; Poon & Teng, 2017), 而另外一些研究结果却表明, 社会排斥与攻击相关不显著 (Geniole et al.,2011; Ostrov, 2013)。此外, 两者的相关程度在既有研究中亦存在较大差异, 相关系数r值从?0.02 到0.74 均有报告(陈欣银 等, 1992; Fite et al., 2013;何忠霞, 2019)。目前, 尚不清楚这些差异是否由不同的被试特征(如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等)和研究特征(如评估工具、研究方法与设计等)所导致。鉴于上述问题, 本研究拟采用元分析的方法, 通过探讨社会排斥与攻击的总体相关性和可能的调节因素, 从宏观角度得出更普遍、更精确的结论, 为攻击的深入研究和预防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56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