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和语义线索对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
单音节,句法,1引言,1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句法促进效应,2汉语的句法促进效应以及与西方语言的比较,3汉语的词法促进效应,4汉语的语义促进效应,2实验1:词长及单句法线索词对4~5岁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1被试,2实验设计,3实验
陈永香 裴斐斐 黄佳丽(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长沙 410006) (2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太原 030006)
1 引言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发现, 汉语儿童从8 个月开始产生动词(Tardif, 2006), 但其词汇习得机制仍不清楚。受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影响, 不少研究关注语法线索中句法的作用, 这被称为“句法促进”(syntactic bootstrapping)取向。句法促进假说提出,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儿童识别新词的意义(Fisher,1996; Gleitman, 1990)。比如, 在实验研究中, 2 岁英语儿童可以利用句法线索推断新动词的含义(Fisher & Gleitman, 2002)。而目前针对汉语的实证研究显示, 汉语儿童直到5 岁才能利用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Ma et al., 2020)。因此, 关于汉语儿童词汇习得的研究可能需要找到更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机制。
1.1 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句法促进效应
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往往通过屈折变化表征语法(如数量、时态等), 句子中富含儿童可以利用的线索词(Brown, 1957; Fisher & Gleitman, 2002;Shi & Lepage, 2008; Waxman & Gelman, 2009)。例如, 在英语中, 如果一个词带有-ed 或-ing 尾缀, 那它就可能是动词; 如果一个词前面带有定冠词a、an 或the, 就很可能是名词。在一项经典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3~5 岁的英语儿童能够根据句子中的a、some 或者-ing 判断新词的含义(Brown, 1957)。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法语中, Shi 和Melan?on (2010)通过注视法(visual fixation procedure)发现, 14 个月大的法语婴儿可以根据句法线索词判断目标词的词性(例如, des 后是名词, je 后为动词)。这些研究表明,句子结构中通常与动词或名词共现的词汇, 可以作为线索词帮助儿童识别词性, 从而理解其含义(Brown, 1957; de Carvalho et al., 2019; He & Lidz,2017; Waxman, 1999; Waxman & Booth, 2001)。
1.2 汉语的句法促进效应以及与西方语言的比较
汉语中也存在句法促进效应(Imai et al., 2008;Lee & Naigles, 2005; Ma et al., 202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9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