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后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2 结果
2.1 影像学观察
影像学观察可见:第1周,颌骨缺损区处于水肿期,愈合不明显;第2周,缺损区开始愈合,空白组缺损区阴影明显大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第4周,空白组骨缺损区阴影仍然较大,未见明显新生骨形成;对照组骨缺损区阴影缩小,缺损区周围有新骨形成;实验组骨缺损区修复良好,阴影已不明显(图2)。实验组对缺损区的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
2.2 HE染色观察
HE染色观察可见:第1周,缺损区肉芽组织中有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可见新生骨小梁;第2周,骨小梁变粗大、致密,有较多的编织骨形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编织骨多于空白组;第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编织骨进一步增多,成熟,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和继发性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痂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图3)。
2.3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第1周,PCNA阳性细胞分布于整个骨痂组织,包括纤维骨痂中的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痂中各区的软骨细胞,其中以静息区和增殖区软骨细胞阳性表达最强,实验组多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2周,PCNA阳性软骨细胞主要分布于静息区和增殖区,实验组多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4周,各组PCNA阳性细胞均罕见,PCNA阳性细胞检出率低于第1、2周,主要见于静息区少数软骨细胞和部分增殖区软骨细胞(图4)。
3 讨论
组织工程化骨构建是解决骨缺损修复难题的主要方向,但目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采用外源性细胞因子诱导新骨的形成来替代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