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 2013年第3期
编号:12822091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的对比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石晶 刘昱新 侯景秋 闫征斌 彭惠 常星
第1页

    参见附件。

     2 结果

    2.1 牙周指数检查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口腔卫生良好,下切牙唇侧颈缘无明显菌斑,牙龈健康,牙周探诊深度均小于2.0 mm,2组PLI、GI、P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治疗1、3个月,尤其第3个月,大部分受试者下切牙唇侧颈缘均可见少量菌斑,牙龈略有红肿,探诊未见明显出血,PD略有增加,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小于等于3.0 mm)。试验组牙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

    疗1、3个月,组间对比,试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逐渐升高(P<0.05)。

    3 讨论

    自锁托槽自发明以来,一直在不断改进发展,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托槽具有可减少椅旁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低摩擦、牙齿移动速度快、患者疼痛感低、利于牙周组织改建、减少复诊次数、缩短总疗程[3]等特点。该托槽的自锁结

    构是否利于口腔卫生维护,在正畸界众说纷纭。正畸患者粘接托槽后,口腔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口腔菌群平衡发生改变。口腔内多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采用普通培养法检测,对培养条件要求高,耗时费力,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灵敏的PCR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口腔医学研究领域。有研究[4]表明牙龈卟啉单胞菌对青春期龈炎的致病作用与其在龈下菌斑中的含量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