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开发区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形态及龋病患病状况调查(2)
第1页 |
参见附件。
深窝沟最常见于下颌第一恒磨牙面窝,占40%,其次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面远中窝、面近中窝,分别占17.2%、11.6%,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37.62,P<0.001)(图2)。
窝沟越深,着色的比例越大。随着窝沟由浅至深,着色的比例分别为20%、44%、60%。
2.4 窝沟深度与非成洞龋的关系
1 160人中,共检查7 768个牙面,1 022个牙面有深窝沟,其中52.8%的深窝沟伴有非成洞龋。非成洞龋患病率随着窝沟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深度窝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 047.21,P<0.001),详见表3。
3 讨论
目前多数龋病流行病学调查都采用成洞龋作为诊断阈值,事实上,成洞龋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多数处在非成洞阶段的龋损都被诊断为无龋。随着对龋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检测非成洞龋的重要性。学者[9]指出,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只记录成洞龋已经过时了,应该同时记录龋病的非成洞阶段。在实施口腔公共卫生项目时,诊断标准的选择应与项目目的相适应,应将龋病区分为成洞龋和非成洞龋,并考虑龋病在牙体硬组织(包括釉质和牙本质)上的发展进程。
ICDAS标准是由一个国际龋病专家研究小组在2002年提出的,吸取了现有的不同诊断标准的优点而综合成为一个标准的龋病检测和评估系统[6]。它将龋病分为0~6级,从脱矿引起的釉质早期改变到广泛的龋洞,清楚详细地展现了龋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进程,在短期评价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效果时有明显的优势。另外,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诊断阈值,包括龋病的发展阶段(非成洞龋和成洞龋)和严重程度(1~6级)。研究表明运用ICDAS检测冠龋的有效度和可靠度均达到要求[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