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西方经济学思维对流通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流通理论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其随着流通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后,却面临着发展的困惑,就其理论根源而言,是因为主流西方经济学将精力集中在不影响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加之理论发展上的路径依赖,对于竞争性的流通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不符合其理论传统和研究路径。理论上的滞后导致流通产业实践过程中隐含危机,因此流通理论虽不是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产业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循序渐进的进行流通理论的创新,使其符合时代的需要。关键词:流通;流通理论;流通产业;流通经济学;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8)04-0015-06
一、流通理论溯源
马克思把流通明确的界定为“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1]。在借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要素的基础上,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分为互为媒介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流通过程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移动过程和实现过程的统一,其中包括产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移动与个别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转化。马克思是从三种意义上来研究流通的,即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2]。马克思对商品流通的定义是“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3]。马克思把流通环节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并作为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主线之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其流通理论便成为我国流通理论界建立“流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4]26。
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但我国目前流通理论界对于“流通”一词界定的范畴要远远小于马克思对于流通的概念范畴和应用。关于流通,宋则给出的定义是“在实体经济范畴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