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源泉研究
从表2模型(3)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制造业产出增长率与一类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存在稍弱的线性关系,而模型(4)的拟合结果则表明产出增长与制造业总劳动投入增长回归结果并不显著,把一类、二类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同时对产出增长率的回归表明,产出增长率和一类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正向相关,而与二类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成负相关,这些结果呈现出与Caldor-Verdoorn Law比较一致的规律。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制造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完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逐步显现,与之相伴的是这种增长机制所带来的低产出增长率地区剩余劳动向高产出增长率地区转移,具体来说,东南沿海劳动吸纳能力较强,中西部的劳动力则呈外流状态。(三)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研究
以上不但验证了我国制造业存在劳动生产率的规模递增效应,并且证实了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发挥效用的前提条件:劳动力从低生产率地区行业向高生产率地区行业间的转移。接下来我们对1998-2006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按照公式(8)分解为各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内部增长效应)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效应(静态增长效应和动态增长效应之和),具体见表3,全国贡献值由各地区贡献值相加而得,贡献率由相应的贡献值计算而得:分地区贡献率为分地区贡献值占该地区总贡献值的比例,全国贡献率则由增长效应与总增长率相除而得。
1.分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状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1998-2006年间,各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62%的地区有13个,辽宁、内蒙古、湖南和江西的增长较为显著,达到了24.69%,22.78%、21.68%和21.1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