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翻译四项原则(1)
伴随武术国际化的进程,起着桥梁作用的武术翻译也将面临国际化问题。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武术之所以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是源于它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因此,我认为武术的翻译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民族化原则
武术要走向世界,是让世界上的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不是西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The more national it is,themore international it becomes)。所以,武术翻译一定要体现和保留武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
传统武术的文化层面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医学、哲学、生理、易学等各个领域,对于这些相关文化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武术翻译的质量。目前,在武术翻译中普遍存在对文化理解层次不够或对表现传统武术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可能是外语专业八级,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非常少,甚至不知道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谁,更不用说道教理论、儒家思想或者佛教禅宗,以及跟武术有关的文化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外国人翻译的武术才算准确,甚至拿外国人的东西作为评价武术翻译好坏的标准。我觉得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本国人对武术文化不甚了解者比比皆是,更不要说是一般的外国人了。他们学习中国武术,往往是学习某一门派的技术、理论或者是简单的几个套路,理解程度和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用他们所学、所翻译的东西来反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难免会出一些偏差。而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和传统武术理论当中,随处可见蕴涵有文化信息的内容,要想把它们翻译得贴切,确实非常不容易。
, 百拇医药
在这里仅以武术名称翻译为例,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在一份加拿大出版的形意拳资料中,把“五行拳”中的“五行”翻译成“Five phases”,按字面意思是“五个阶段”,按我的理解“五行”应该是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因为“fiveelements”是国际上有关中国“五行学说”的通用词汇,所以我认为应翻译成“five-element Boxing”。在英国出版的书籍《T’AICHI for BEGINNERS》中,把“手挥琵琶”翻译成“play guitar”,翻译过来是“弹吉它”,此翻译根本就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这些是对文化理解方面的差异。
另外就是对传统武术文化淡漠的问题。以比较常见的动作名称“金刚捣碓”为例,在国内出版的太极英文书籍中,有人把它翻译成“pounding the Mortar”,是把“金刚”省略掉了;也有人把它翻译成“震脚砸拳”。“金刚捣碓”是佛教中的一个形象化的动作,如果在翻译中不能表达出佛教中的这一生动形象,就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内涵。如此下去,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化、遗失,那将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风格问题。武术翻译是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语言特色,不是去迎合外国语言的特点,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美国式英语”等说法。中国武术语言在其他语种中几乎是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中国武术多数是以四字诀、以动词形式作为动作名称的,比如“白鹤亮翅”“开门见山”“苏秦背剑”等。从翻译的角度讲,翻译是要遵循原有语言特点的,那么翻译的外语就应该延用动词形式表示动作名称。例如:“白鹤亮翅”就可以翻译成“White CraneSpreads Its Wings”,在美国《T’AICHI》杂志上存在这种翻译方法。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黄文山教授在他的英文著作《Fundamentals of T’AICHI CH’UAN》(《太极拳要义》)中,也使用了这种翻译方法,如“Raise hands and step up”,“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Carrytiger to mountain”等等,这种动词方式已经被一些人认可,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用名词性语言去表示动作名称,追求所谓的“美国式英语”。另外一些传统拳的名称翻译延用中国的语言特点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动作技术内涵。比如“开门见山”这个动作,有的人按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come straight to point”,意思是“直人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它跟武术动作没什么关系。我觉得把它翻译成“OpenDoors and See Mountains”更为贴切,把“开门”和“见山”都翻译出来了,在讲授动作的时候还可以告诉外国人,在中国的古代,老百姓的住宅门是双扇的。这种翻译方法,虽然是中国式的英语风格,但是它不仅符合我们中国的语言特点,而且符合武术动作的专业特点及形象化要求,所以应该提倡。如果让我用英语签名,我绝对会签写“Xu Hailiang”,而不会按照英语习惯去签“Hailiangxn”。我觉得在各种国际大赛中,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的署名也都应该采用前一种形式,但事实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足见这种迎合心理在翻译中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非常不可取。按照我的理解:中国人尊重祖先,所以把“姓”放在前面;而外国人强调自己,所以把“名”放在前面。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去迎合外国人。如果说把北京街道都设计成充满欧美风情的建筑,大家都会反对,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对我们北京失去兴趣。其实,武术要国际化也是一样道理,我们武术与世界接轨并不是要去迎合别人,我们与世界铺好了相通的轨道,并不是要把装在“车”里的、将要输出的东西换成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因此,我觉得,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和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把握是武术翻译遵循的一个基础性原则。
, http://www.100md.com
二、专业化原则
武术是民族文化,武术更是一门专业技术,动作技术才是它的精髓。因此对武术动作和技术的翻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武术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对武术动作和技术要领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例如:有人把“形意拳”翻译成“Imitation Boxing”,按字面意思就是“模仿拳”,即“象形拳”,其实“形意拳”和“象形拳”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拳种。同样,对武术动作技术理解的程度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取意。前面所引“开门见山”的具体甜泽也是考虑到动作技术的特点才那样翻译。比如说“高探马”这个动作,常见的英文翻译就有“Pat the Horse”(拍马),“Pat high on the horse”(在马上往高拍),“Patting the horse’s back”(拍马背)等多种。我在查阅武术文史资料的时候,注意到宋朝天波杨府有关“上马石”的记载,联想到“高探马”这个动作,经反复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徐海亮)
一、民族化原则
武术要走向世界,是让世界上的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不是西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The more national it is,themore international it becomes)。所以,武术翻译一定要体现和保留武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
传统武术的文化层面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医学、哲学、生理、易学等各个领域,对于这些相关文化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武术翻译的质量。目前,在武术翻译中普遍存在对文化理解层次不够或对表现传统武术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可能是外语专业八级,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非常少,甚至不知道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谁,更不用说道教理论、儒家思想或者佛教禅宗,以及跟武术有关的文化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外国人翻译的武术才算准确,甚至拿外国人的东西作为评价武术翻译好坏的标准。我觉得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本国人对武术文化不甚了解者比比皆是,更不要说是一般的外国人了。他们学习中国武术,往往是学习某一门派的技术、理论或者是简单的几个套路,理解程度和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用他们所学、所翻译的东西来反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难免会出一些偏差。而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和传统武术理论当中,随处可见蕴涵有文化信息的内容,要想把它们翻译得贴切,确实非常不容易。
, 百拇医药
在这里仅以武术名称翻译为例,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在一份加拿大出版的形意拳资料中,把“五行拳”中的“五行”翻译成“Five phases”,按字面意思是“五个阶段”,按我的理解“五行”应该是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因为“fiveelements”是国际上有关中国“五行学说”的通用词汇,所以我认为应翻译成“five-element Boxing”。在英国出版的书籍《T’AICHI for BEGINNERS》中,把“手挥琵琶”翻译成“play guitar”,翻译过来是“弹吉它”,此翻译根本就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这些是对文化理解方面的差异。
另外就是对传统武术文化淡漠的问题。以比较常见的动作名称“金刚捣碓”为例,在国内出版的太极英文书籍中,有人把它翻译成“pounding the Mortar”,是把“金刚”省略掉了;也有人把它翻译成“震脚砸拳”。“金刚捣碓”是佛教中的一个形象化的动作,如果在翻译中不能表达出佛教中的这一生动形象,就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内涵。如此下去,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化、遗失,那将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风格问题。武术翻译是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语言特色,不是去迎合外国语言的特点,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美国式英语”等说法。中国武术语言在其他语种中几乎是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中国武术多数是以四字诀、以动词形式作为动作名称的,比如“白鹤亮翅”“开门见山”“苏秦背剑”等。从翻译的角度讲,翻译是要遵循原有语言特点的,那么翻译的外语就应该延用动词形式表示动作名称。例如:“白鹤亮翅”就可以翻译成“White CraneSpreads Its Wings”,在美国《T’AICHI》杂志上存在这种翻译方法。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黄文山教授在他的英文著作《Fundamentals of T’AICHI CH’UAN》(《太极拳要义》)中,也使用了这种翻译方法,如“Raise hands and step up”,“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Carrytiger to mountain”等等,这种动词方式已经被一些人认可,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用名词性语言去表示动作名称,追求所谓的“美国式英语”。另外一些传统拳的名称翻译延用中国的语言特点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动作技术内涵。比如“开门见山”这个动作,有的人按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come straight to point”,意思是“直人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它跟武术动作没什么关系。我觉得把它翻译成“OpenDoors and See Mountains”更为贴切,把“开门”和“见山”都翻译出来了,在讲授动作的时候还可以告诉外国人,在中国的古代,老百姓的住宅门是双扇的。这种翻译方法,虽然是中国式的英语风格,但是它不仅符合我们中国的语言特点,而且符合武术动作的专业特点及形象化要求,所以应该提倡。如果让我用英语签名,我绝对会签写“Xu Hailiang”,而不会按照英语习惯去签“Hailiangxn”。我觉得在各种国际大赛中,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的署名也都应该采用前一种形式,但事实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足见这种迎合心理在翻译中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非常不可取。按照我的理解:中国人尊重祖先,所以把“姓”放在前面;而外国人强调自己,所以把“名”放在前面。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去迎合外国人。如果说把北京街道都设计成充满欧美风情的建筑,大家都会反对,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对我们北京失去兴趣。其实,武术要国际化也是一样道理,我们武术与世界接轨并不是要去迎合别人,我们与世界铺好了相通的轨道,并不是要把装在“车”里的、将要输出的东西换成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因此,我觉得,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和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把握是武术翻译遵循的一个基础性原则。
, http://www.100md.com
二、专业化原则
武术是民族文化,武术更是一门专业技术,动作技术才是它的精髓。因此对武术动作和技术的翻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武术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对武术动作和技术要领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例如:有人把“形意拳”翻译成“Imitation Boxing”,按字面意思就是“模仿拳”,即“象形拳”,其实“形意拳”和“象形拳”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拳种。同样,对武术动作技术理解的程度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取意。前面所引“开门见山”的具体甜泽也是考虑到动作技术的特点才那样翻译。比如说“高探马”这个动作,常见的英文翻译就有“Pat the Horse”(拍马),“Pat high on the horse”(在马上往高拍),“Patting the horse’s back”(拍马背)等多种。我在查阅武术文史资料的时候,注意到宋朝天波杨府有关“上马石”的记载,联想到“高探马”这个动作,经反复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徐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