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所得,重大发现(2)
家谱未写女性)。唐村好多人都知道陈沟和唐村是亲戚,所以见了我们,都显得分外亲热。而为什么对这些历史,陈家沟现在的人却一无所知?有人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陈家沟的陈氏家谱上未将女性写入;二是李岩作为李白成的主要部将,却被冤杀,陈李两家均为维护家族的声誉,对外皆不愿声张此事;三是清朝前期,李白成所部的有关人员受到清政府的跟踪追杀,为避凶险,’陈家从此闭口不谈与李家的关系\李家也在尽力掩盖这段历史。因此陈家逐渐淡忘和疏远了与李家的关系。以上分析,不无道理。
李家家谱在写到李信时写有这样一段话:李信“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功?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原文无标点)。
李立炳给我们讲了唐村这样的一个传说:陈奏廷经常到唐村,和李仲、李岩在一起交流拳术,他们在商量对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去寺里征求教过他们拳的博公武道的意见。这位武道讲,你们回去各自好好练一年,明年二月二再来比武,谁打得好就用谁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们在千载寺当着老道的面,各自将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讲:你们打得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从此,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并得到了不断发展。
, 百拇医药
乾隆年后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书学拳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在为千载寺大量的文物被毁而惋惜时,忽然听李立炳讲到了唐村50岁以上的人无不知晓的王宗岳为老师李鹤林生日挂的匾被毁一事,我为之一惊。
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我认为,这个发现的价值,远远大于李岩和陈王廷交往的信息。因为在太极拳的研究中,王宗岳是争论的焦点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动年代,对消除太极拳起源问题上的争论,意义极大,所以,对此信息,我异常地感兴趣。过去很多关于王宗岳的考证,很难自圆其说,曾使我怀疑王宗岳此人的存在。许多事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想不到偶然间在这里得到了关于王宗岳的信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讲:“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拳打得好,而且还善于经商,他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还开有盐店,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为报师恩,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革”前破四旧时,匾被取下烧了,连钉匾的钉子也被拔掉了。”
, 百拇医药
他讲王宗岳教书,和顾留馨、唐豪先生考证的“据王宗岳所著的《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时间上也非常接近。当听到李鹤林的儿子曾在舞阳开盐店时,我忽然想到在太极拳界盛传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在舞阳县盐店得到一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事,遂问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书的事。他回答:“不知道。”这也难怪,李立炳是个不懂武术的人,据村支书李俊启和村会计李跃进讲:光知道唐村过去练武的人很多,现在已几十年没人打拳了。
李立炳将我们带到了李鹤林的故居前。它位于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门牌44号)的东邻,坐北朝南,街房还是当时的房子,门口所钉的门牌上写着“附2”两个字。
听说陈家沟来人了,一下子聚来了十几位男女村民,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我记下了其中6位老人的名字,他们是:李立维,63岁,唐村7组人;李振温,66岁,4组人;李成普(过去曾任村支书),77岁,2组人;李成奎,77岁,6组人;李立朝,80岁,7组人;李广献(是李家辈分比较长的人,他们称他是族长),72岁,2组人。
在场的几位老人,指着李鹤林故居门口上方被锯断的横方木,争先恐后地说:这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的地方,破四旧时,连横方木也被锯断烧了。对上面的字,他们都记得。之所以他们能记住这块匾,是因为这个院子过去是大队部,村里人经常在此来来往往,此匾抬头便见。
王宗岳果真是乾隆年间人?如果按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时年龄40岁的假设推算,他生于1753年,比陈王廷小153岁,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龄比陈王廷还大的蒋发传拳。恳请大家到陈家沟、到唐村,到有着丰厚的太极文化底蕴的这一带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一定会大有所悟,大有所获!
[ 上 页 ], http://www.100md.com(原福全)
李家家谱在写到李信时写有这样一段话:李信“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功?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原文无标点)。
李立炳给我们讲了唐村这样的一个传说:陈奏廷经常到唐村,和李仲、李岩在一起交流拳术,他们在商量对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去寺里征求教过他们拳的博公武道的意见。这位武道讲,你们回去各自好好练一年,明年二月二再来比武,谁打得好就用谁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们在千载寺当着老道的面,各自将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讲:你们打得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从此,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并得到了不断发展。
, 百拇医药
乾隆年后期,王宗岳曾在唐村教书学拳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在为千载寺大量的文物被毁而惋惜时,忽然听李立炳讲到了唐村50岁以上的人无不知晓的王宗岳为老师李鹤林生日挂的匾被毁一事,我为之一惊。
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我认为,这个发现的价值,远远大于李岩和陈王廷交往的信息。因为在太极拳的研究中,王宗岳是争论的焦点人物,弄清此人的活动年代,对消除太极拳起源问题上的争论,意义极大,所以,对此信息,我异常地感兴趣。过去很多关于王宗岳的考证,很难自圆其说,曾使我怀疑王宗岳此人的存在。许多事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想不到偶然间在这里得到了关于王宗岳的信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讲:“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拳打得好,而且还善于经商,他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还开有盐店,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为报师恩,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革”前破四旧时,匾被取下烧了,连钉匾的钉子也被拔掉了。”
, 百拇医药
他讲王宗岳教书,和顾留馨、唐豪先生考证的“据王宗岳所著的《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时间上也非常接近。当听到李鹤林的儿子曾在舞阳开盐店时,我忽然想到在太极拳界盛传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在舞阳县盐店得到一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事,遂问李立炳:知道不知道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书的事。他回答:“不知道。”这也难怪,李立炳是个不懂武术的人,据村支书李俊启和村会计李跃进讲:光知道唐村过去练武的人很多,现在已几十年没人打拳了。
李立炳将我们带到了李鹤林的故居前。它位于唐村中街,是李岩故居(门牌44号)的东邻,坐北朝南,街房还是当时的房子,门口所钉的门牌上写着“附2”两个字。
听说陈家沟来人了,一下子聚来了十几位男女村民,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我记下了其中6位老人的名字,他们是:李立维,63岁,唐村7组人;李振温,66岁,4组人;李成普(过去曾任村支书),77岁,2组人;李成奎,77岁,6组人;李立朝,80岁,7组人;李广献(是李家辈分比较长的人,他们称他是族长),72岁,2组人。
在场的几位老人,指着李鹤林故居门口上方被锯断的横方木,争先恐后地说:这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的地方,破四旧时,连横方木也被锯断烧了。对上面的字,他们都记得。之所以他们能记住这块匾,是因为这个院子过去是大队部,村里人经常在此来来往往,此匾抬头便见。
王宗岳果真是乾隆年间人?如果按王宗岳为李鹤林挂匾时年龄40岁的假设推算,他生于1753年,比陈王廷小153岁,那么,他根本不可能向年龄比陈王廷还大的蒋发传拳。恳请大家到陈家沟、到唐村,到有着丰厚的太极文化底蕴的这一带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一定会大有所悟,大有所获!
[ 上 页 ], http://www.100md.com(原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