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80535
五祖拳辨(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4期
     泉州南派少林拳术卓然成一大宗,声闻不废,已历千百年。《温陵旧事》一书说,“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清雍正诏谕也曾提及,“泉漳一带,文事既昌,武运尤炽”,可见尚武的风气,早已震动朝野。目前见于泉州的拳种,南北软硬并有,除现代相继传人者外,数百年来在城乡最擅胜场的,主要是太祖拳(或称“五祖拳”)等南派拳术。

    现仅就同泉州太祖拳一门有关问题,裒辑遗闻,简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五祖拳”为五种拳术之统称

    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新拳种;另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五祖拳”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拳术的统称。

    这涉及到名实问题,值得一辨。究竟哪一种看法比较接近实际呢?

    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这五种拳,拳风相仿,手法桩步相近,惯见于泉州一带,为人们所乐习。正如以“下南人”统称泉、漳、厦语系的人一样,“五祖拳”是其统称。这五种拳拳械兼备,各自成门,都有其开手拳套“三战”,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有的渐趋式微而已。以罗汉拳而言,民初泉州有开元寺秋冷和尚、西街侯君焕,继后有北门徐云时颇精其术,而现在虽不至泯没,惜乎已不经见。“五祖拳”的称谓却相沿成习,惟实际已由总称而呼其一,混称于太祖拳了。直至今日,永春武术界的一些老拳师,还坚持认为他们所操习的鹤拳也是“五祖拳”。太羽老拳师郑文存先生,对此就言之凿凿。这种看法,其实不自今日始。据福建省武协挖掘调研小组卢义荣、游幼波同志调查所记,永春潘孝德先生民国17年(1928年)手抄《白鹤拳谱》就明确指出:“自古拳有五祖: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其中白鹤拳为年轻后起之一种。”鲤城少林武协主席苏再福先生的《太祖拳谱》也是类似的记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太祖凡二十四势,单人独马,乃天下无敌矣。”把这两册拳谱参照起来看,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先列五拳而后分述本门拳术的,说明同属“五祖”而自立门户。笔者拜访过泉州上世纪30年代著名武术家卢言秋(虎母须)的高足张应棋先生,他回忆说:卢先生谈过,称“五祖”是因为含有五套“战”。所言五套“战”即太祖等五种拳的起始套路:直马战(太祖)、罗汉三战、祖战(达尊)、猴战(行者)、鹤战(白鹤)。1962年泉州武术社成立时,戴火炎、陈朝顺、徐云时、释瑞吉、吴景等先生,就曾分别表演过这不同拳门的五“战”。可见学习“五祖拳”,也即是学习五种拳种的套路。由于这五种拳含胸拔背、沉肩扣节、拳势刚烈、固守待进等特点的共有,主要桩步不丁不八马的一致,也由于传播地域的集中,同时兼习不但可能,而且成为时尚。名师蔡玉明兼容并蓄,即是明证。《中华柔术大全》有称蔡“兼通五祖拳法”之语,“兼通”者,五拳皆娴习之谓也。永春干德源为上个世纪20年代著名拳师林宝山、李载鸾的老师,所撰《五祖拳术简史》一文,写得尤其分明:“内中分五种拳法:一太祖拳,二白鹤拳,三罗汉拳,四达尊拳,五行者拳。以五种拳术,视其门徒体魄而分授之。”按其所言,“五祖拳”不但拳种不同,而且“拳性”亦有“分别”。“太祖拳性是刚柔相济,罗汉拳性是见人形容,白鹤拳性是雷电风雨,达尊拳性是温良恭俭,行者拳性是吞吐浮沉”。这种概述虽然值得斟酌,但可以支持“五祖拳”是五种拳术总称的论点。
, http://www.100md.com
    二、现时所谓“五祖拳”即太祖拳之说

    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五拳之长而形成为一种新拳者,举《中华柔术大全》“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为其特点。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一种文字上对举的修辞手法,本意在于概言蔡玉明分别演练五拳时的“步武得式”。倘一认真,其实便颇费解。何谓“太祖足”?何谓“罗汉步”?以现在通行的“五祖拳”比照之,也实在很难说仅是从行者拳吸收了“齐天指”,从白鹤拳吸收了“白鹤手”,从达尊拳吸收了“达尊身”。如果说已形成了五拳而外的新拳种,那么,闽南武坛上便须出现六种拳种并峙的局面,但现实仍只有五种。由于师承渊源不同而称其拳术为“五祖拳”或“太祖拳”者,其实从主要套路到基本技手,以及练功方法、训练程序,都完全相同。《三战》《贰拾》《打角》《十字》《双绥》同为必习的“五大套”;擒、挑、撞、切、盖、开、削、鞭、挡、搓、弹、疃、抠、搅等手法规格和马势要求也相一致。不同的只是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风格的差异仅表明流派的不同,而不是拳种的不同。现在被人们称“五祖拳”的,其实就是泉州一带源远流长的太祖拳。
, 百拇医药
    泉州的历史文化同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晋、五代和北宋中原人民三次大批南迁,带来了黄河流域的文明。泉州太祖拳的雏型相传即为宋赵匡胤所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很可能是北方人民带来的。宋南外宗正司设于泉州,赵匡胤皇裔在泉州繁衍成一大族,太祖拳即其子弟拳。人们称“偏身防”的“朝阳手”为“昭阳手”或“招防手”,叫“沉香势”为“沉江势”,正是当年中原河洛语在拳术行语中的孑遗。“挑”“开”“捭”等词汇的古义见之于拳谱,也是太祖拳年代悠远的证明。它辗转传人泉州并生根发芽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嵩山少林寺“其剑术已失古人真诀”时,明朝泉州人李良钦却以“荆楚长剑”饮誉;泉州河市人氏俞大猷写成我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郑成功鼓励乡村结社练武,策动秘密会党反清;清朝江南八侠“以技雄一方”,其中吕元得朝元和尚真传,先走台湾,“后遁泉州授徒,终老是乡”;再加上多次农民起义和泉州少林寺成为南北武术的交汇地,太祖拳的发展无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有力的传统。在漫长的衍化过程中,它为大众所乐习,为战争所播扬,为会党所持仗,经过无数代人的继承和加工,不断丰富,终于熔铸成“绝无虚化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南派风格的拳术。

    拳术的承继往往反映了历史的顽固性。拳谱是拳种的历史和现实的记录。从传世的拳谱和口碑看,泉州的很多流派,嬗传有代,大体都是太祖一门。蔡玉明(明老)在泉州开过两馆,一龙会,一圣公。龙会馆二十二人,刻纸工艺大师李尧宝的父亲李九史即其一。李尧宝幼承庭训,也精其术,他年届九十时,尚对笔者自称所习为“明老传下的太祖拳”。由蔡玉明而林九如(九司),而林天恩,而周志强先生,一脉嫡传,拳曰太祖,谱曰太祖。一直到1983年4月,周先生的门墙桃李仍以太祖拳题名全省武术比赛名次表(见《八闽武坛》第1期);由魏希农而吴栋梁(歪司)、魏国器(木器司),而泉州武术研究社社长戴火炎、姚醒狮(姚何司)先生一线,口谱相传,也是太祖拳棒。泉州崇福寺以拳闻名遐迩,该寺许常青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周煜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