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安可仰 徒此捐清芬(1)
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说“曾经沧海”这四个字。不过,以我四十余年的浮生阅历,也算经见过不少人和事。有些人和事,真的就是过眼云烟,早已随岁月而淡忘,而有些人和事则不然,岁月愈久,反倒愈加浮现,常常忆起,难以释怀。
一代太极大师李经梧先生仙逝已近十年,然而我时常梦到他老人家,还为我说手。每次觉醒,不禁怅然若失,以致双眸为湿。我曾经数年间亲承謦口,多蒙教诲,然而,我仍然觉得老师是一座山,仰之弥高;老师也是一汪海,俯之弥深。仅以此文纪念李经梧老师诞辰95周年逝世10周年。
恩师李经梧先生(1912~1997年),系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家、内功养生家。作为一代武术名宿,一生习武不辍,尤精于太极拳及推手,不仅功臻上乘,且武德高尚,有口皆碑,全面体现出一位真正太极拳家的风范修养与功力技术。
经梧老师乃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早年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先生习秘宗拳,上世纪30年代入京,拜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吴鉴泉先生共传弟子赵铁庵先生为师,始练吴式太极拳。蒙师厚爱,悉心传授拳技,并以《太极拳秘宗》手抄本相赠。同时,亦得到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先生次子王子英师叔的点拨,功技日增。因敬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后又人杨禹廷先生门墙。李师之吴式太极功夫,兼有南(吴)北(王)两派薪传,同得赵、杨两师所授,于上世纪40年代已与赵安祥、王培生、李砚之(一说韩秀峰)、孙枫秋享有“太极五虎上将”之誉。时老师曾任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太极拳研究会理事。上世纪40年代初,李师带艺拜门,再拜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陈式太极真功”。除定时去陈师爷处习拳外,还每周两次专接陈师爷来家中“教馆”传艺,深得师心秘传,历十数载,直至陈师爷仙逝而止。至50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经梧老师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四五十年代,经梧师还曾向著名气功家、心意拳高手胡耀贞先生学习气功。1953积极筹组“首都武术社”,推陈公发科为社长,胡公耀贞为副社长,经梧师为推手组组长。
, 百拇医药
经梧老师尝云:学武者有人以为精擅一家为益,而于我个人体会,广采博收乃善。故行内名家多称赞经梧师之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著名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曾为文称:“能获陈式拳之精华奥秘者,唯有经梧。”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推许经梧师“精通太极拳、内功、技击推手”,堪称“一代宗师”。此外,武术名家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等先生皆由衷赞叹他“功架浑厚潇洒、气度非凡”“集各家之长熔为一炉”“太极拳推手独步一时,无出其右”“应物自然、接手即发、所向披靡”。著名武术家吴彬赞其为“内外兼修”的典范。然而,李师自己却深藏若虚,不事张扬,其宽容承载可谓君子风范。如50年代后期,国家体委指派经梧师和李剑华、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合编《陈式太极拳》一书,让经梧老师示范拍照,恩师谦让,推荐其师弟陈氏后人陈照奎先生示范拍照。“一路”拳动作解说由李师和李剑华执笔,书稿写完,因工作变动,书稿转交他人整理出版,后书中只字未提李师,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经梧老师仅淡然一笑了之。如此宽厚风范,堪为太极拳后学楷模。
经梧师1956年分别在北京市和全国武术表演观摩交流大会上两次荣获“金牌奖”,同时获奖者为李文贞、牛春明、濮冰如诸名手。1956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并获优秀奖。自此,经梧师名扬全国,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被安排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等单位任教练,并曾荣任北京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裁判。1958年由国家体委组织、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全国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其拳架即是由李经梧老师示范的。1964年发表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于《体育报》;1960述著成文,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所著《太极内功》,公开披露了密传功法;1993年又在王大勇、吕德和我两位师兄协助下编著出版了《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河北大学出版社)。经梧师酷爱太极拳术,献身太极拳事业,为传承、推广和研究、弘扬太极拳艺勤劳奉献、执着追求了一生。值退休后,国内外慕名来访者甚众,仍热心传授,不知老之已至。经梧师自1959年应河北省和秦皇岛市委之请调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太极拳教练之后,不复参加外边活动,几乎谢绝外事,一心一意于本职工作,参加培训了数次太极拳训练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太极拳师资和骨干,先后从学者逾万人。1984年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观摩表演大会邀请李经梧师以“太极拳十三名家”身份与傅钟文、杨振铎、马岳梁、吴英华、孙剑云、郝家俊、李天骥、吴图南等名家与会,李老师因故未赴。改革开放之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国外武术界多次邀请先生到海外教拳,老师皆推辞不去。这一方面是老师传统的民族意识所局限,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李老师心境淡泊,不为名利所动。
, 百拇医药
在七十余年的习武生涯中,李经梧老师始终恪守品德第一的信念,他为人正直,平易和善,尊师敬长,深受世人敬重。而于武技方面,他推重“由技进道”,却又不尚玄虚,练功求精,研理求通,理法互通,妙臻化境。经梧师于陈式之缠抖刚发、吴式之粘随柔化、杨式之舒放洒脱、孙式之紧凑灵活均有很深研悟,揣摩融汇,而化为一,行拳则气势浩瀚,如长江大河,饱满沉厚;推手则应物自然,借力打力,柔化刚发,臻于妙境。李老师待人接物,有太极拳风,不卑不亢,不丢不顶,圆融而有节。其传拳从不保守,凡所问艺必循循善诱,从其公开出版《太极内功》可见一斑。但恩师也是内外有别的,言语分寸总是十分得体。时常告诫弟子们:不要背后议人短长,人有一技之长都要向人家学习。他还常常嘱咐我们:艺无止境,太极功夫是一辈子的事儿,不懂的东西就不要讲。经梧师十分珍爱吴、陈两式拳法,耄耋之年仍日日参研,静坐小憩时也不忘以意打拳,他称之为“意练”。
关于太极拳,李师认为既然称之为拳,便是武术,便有技击功能。由于建国后国家推广太极拳运动,各阶层人士都喜爱这项运动,但是有一个倾向也值得重视,“太极拳快变成太极操”了。面对国外如日本对太极拳的研练日深,老师说我们必须下苦功夫,才会出真功夫,才可能把老祖宗传下的这门“宝贝”传扬下去,才不会落后于别人。从这些谈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太极名家对于传统文化和武术遗产的深深眷恋。
一次,经梧先生对我说:世上没有天下第一的武功。怎么证明你天下第一?你与天下所有的高手都比试过吗?无法全比试,当然也就无法
[ 下 页 ], 百拇医药(梅墨生)
一代太极大师李经梧先生仙逝已近十年,然而我时常梦到他老人家,还为我说手。每次觉醒,不禁怅然若失,以致双眸为湿。我曾经数年间亲承謦口,多蒙教诲,然而,我仍然觉得老师是一座山,仰之弥高;老师也是一汪海,俯之弥深。仅以此文纪念李经梧老师诞辰95周年逝世10周年。
恩师李经梧先生(1912~1997年),系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家、内功养生家。作为一代武术名宿,一生习武不辍,尤精于太极拳及推手,不仅功臻上乘,且武德高尚,有口皆碑,全面体现出一位真正太极拳家的风范修养与功力技术。
经梧老师乃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早年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先生习秘宗拳,上世纪30年代入京,拜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吴鉴泉先生共传弟子赵铁庵先生为师,始练吴式太极拳。蒙师厚爱,悉心传授拳技,并以《太极拳秘宗》手抄本相赠。同时,亦得到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先生次子王子英师叔的点拨,功技日增。因敬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后又人杨禹廷先生门墙。李师之吴式太极功夫,兼有南(吴)北(王)两派薪传,同得赵、杨两师所授,于上世纪40年代已与赵安祥、王培生、李砚之(一说韩秀峰)、孙枫秋享有“太极五虎上将”之誉。时老师曾任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太极拳研究会理事。上世纪40年代初,李师带艺拜门,再拜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陈式太极真功”。除定时去陈师爷处习拳外,还每周两次专接陈师爷来家中“教馆”传艺,深得师心秘传,历十数载,直至陈师爷仙逝而止。至50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经梧老师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四五十年代,经梧师还曾向著名气功家、心意拳高手胡耀贞先生学习气功。1953积极筹组“首都武术社”,推陈公发科为社长,胡公耀贞为副社长,经梧师为推手组组长。
, 百拇医药
经梧老师尝云:学武者有人以为精擅一家为益,而于我个人体会,广采博收乃善。故行内名家多称赞经梧师之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地。著名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曾为文称:“能获陈式拳之精华奥秘者,唯有经梧。”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先生推许经梧师“精通太极拳、内功、技击推手”,堪称“一代宗师”。此外,武术名家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等先生皆由衷赞叹他“功架浑厚潇洒、气度非凡”“集各家之长熔为一炉”“太极拳推手独步一时,无出其右”“应物自然、接手即发、所向披靡”。著名武术家吴彬赞其为“内外兼修”的典范。然而,李师自己却深藏若虚,不事张扬,其宽容承载可谓君子风范。如50年代后期,国家体委指派经梧师和李剑华、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合编《陈式太极拳》一书,让经梧老师示范拍照,恩师谦让,推荐其师弟陈氏后人陈照奎先生示范拍照。“一路”拳动作解说由李师和李剑华执笔,书稿写完,因工作变动,书稿转交他人整理出版,后书中只字未提李师,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经梧老师仅淡然一笑了之。如此宽厚风范,堪为太极拳后学楷模。
经梧师1956年分别在北京市和全国武术表演观摩交流大会上两次荣获“金牌奖”,同时获奖者为李文贞、牛春明、濮冰如诸名手。1956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并获优秀奖。自此,经梧师名扬全国,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被安排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等单位任教练,并曾荣任北京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裁判。1958年由国家体委组织、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全国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其拳架即是由李经梧老师示范的。1964年发表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于《体育报》;1960述著成文,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所著《太极内功》,公开披露了密传功法;1993年又在王大勇、吕德和我两位师兄协助下编著出版了《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河北大学出版社)。经梧师酷爱太极拳术,献身太极拳事业,为传承、推广和研究、弘扬太极拳艺勤劳奉献、执着追求了一生。值退休后,国内外慕名来访者甚众,仍热心传授,不知老之已至。经梧师自1959年应河北省和秦皇岛市委之请调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太极拳教练之后,不复参加外边活动,几乎谢绝外事,一心一意于本职工作,参加培训了数次太极拳训练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太极拳师资和骨干,先后从学者逾万人。1984年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观摩表演大会邀请李经梧师以“太极拳十三名家”身份与傅钟文、杨振铎、马岳梁、吴英华、孙剑云、郝家俊、李天骥、吴图南等名家与会,李老师因故未赴。改革开放之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国外武术界多次邀请先生到海外教拳,老师皆推辞不去。这一方面是老师传统的民族意识所局限,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李老师心境淡泊,不为名利所动。
, 百拇医药
在七十余年的习武生涯中,李经梧老师始终恪守品德第一的信念,他为人正直,平易和善,尊师敬长,深受世人敬重。而于武技方面,他推重“由技进道”,却又不尚玄虚,练功求精,研理求通,理法互通,妙臻化境。经梧师于陈式之缠抖刚发、吴式之粘随柔化、杨式之舒放洒脱、孙式之紧凑灵活均有很深研悟,揣摩融汇,而化为一,行拳则气势浩瀚,如长江大河,饱满沉厚;推手则应物自然,借力打力,柔化刚发,臻于妙境。李老师待人接物,有太极拳风,不卑不亢,不丢不顶,圆融而有节。其传拳从不保守,凡所问艺必循循善诱,从其公开出版《太极内功》可见一斑。但恩师也是内外有别的,言语分寸总是十分得体。时常告诫弟子们:不要背后议人短长,人有一技之长都要向人家学习。他还常常嘱咐我们:艺无止境,太极功夫是一辈子的事儿,不懂的东西就不要讲。经梧师十分珍爱吴、陈两式拳法,耄耋之年仍日日参研,静坐小憩时也不忘以意打拳,他称之为“意练”。
关于太极拳,李师认为既然称之为拳,便是武术,便有技击功能。由于建国后国家推广太极拳运动,各阶层人士都喜爱这项运动,但是有一个倾向也值得重视,“太极拳快变成太极操”了。面对国外如日本对太极拳的研练日深,老师说我们必须下苦功夫,才会出真功夫,才可能把老祖宗传下的这门“宝贝”传扬下去,才不会落后于别人。从这些谈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太极名家对于传统文化和武术遗产的深深眷恋。
一次,经梧先生对我说:世上没有天下第一的武功。怎么证明你天下第一?你与天下所有的高手都比试过吗?无法全比试,当然也就无法
[ 下 页 ], 百拇医药(梅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