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跃沧海(2)
垂直的纵向支撑力,后两句则是指左右平行的横向支撑力,这就构成了八极拳的“十字劲”。而“怀抱婴儿”更有含胸拔背、两臂圆撑、不丢不顶的道理。
在八极拳的练习中,不论是静态的桩功训练,还是动态的套路训练,一个“正”字贯穿始终。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行得正,才能立得端,才能在技法使用中处于不败之地。
所谓“顺”,是要求每个动作的相互衔接要顺达。一个人的运动形式要如此,两人对练更应如此。所以,练习者不仅需要研究八极拳的运动规律,还应当研究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用科学辩证的方法加以提炼吸收,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宏观上讲,前辈们留给我们这份财富,是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继承。但不要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微观上讲,八极拳的练习与技击使用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拳谱日:“习拳者不离于进退,故进者为阳象也,退者为阴象也。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者,阴阳相错之象也。进而复退、退而复进者,阴阳相生之相也。当进而进,当退而退者,吉象也。当进不进,当退不退者,凶象也。”
, 百拇医药
八极拳六世宗师吴秀峰先生曾用朴素的“六不输”原理解释八极拳的“顺”,提出“输手不输肘,输肘不输肩,输肩不输胯,输胯不输膝,输膝不输足,输足不输头”。如果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延伸,还可以出现输阴不输阳、输前不输后等多向滚动的立体思维空间,但要真正掌握这一点,还必须在这种滚动运转过程中,注意找到一个最合适、最恰当的运动间隙与运动尺度。
所谓“开”,就是指八极拳的挨膀挤靠、崩撼突击、贴身劲发。八极拳的思想与技术核心也突出了两个“开”字,一个是“开门”一个是“六大开”。开门的意思就是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门人窍。六大开则是六种不同的发力形式,即:顶、抱、单、提、胯、缠。而这六种力在运动过程中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八极拳称六力合一,三盘并击。
八极拳的套路简单朴实,动静分明,要求“静如处子,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在一开一合中寻找突破。其发力原则是“始于闾尾,发于项颈,源泉于腰,发力于足跟”。分沉坠力,十字力,缠丝力、反弹力、抖力等。讲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拧腰切胯,尾闾中正,十趾抓地,行如趟泥”。八极拳六世宗师吴秀峰先生还结合自然界中十种动物的运动形象,如“龙、虎、熊、猿、鹤、蛇、鸡、鹏、鸵、鹿”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提出“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心法,要求“手似太极,身似形意,怀揣八极”。这手似太极,是指手型的变化如太极,要阴阳互换,一切服从于技击与实战。身似形意,是指在掌握了人所具有的一般技能之后,还要在其它生物的运动中汲取营养,去克服和补充人的不足。怀揣八极,是要求人们在掌握了这种技能之后,还必须有八极胸怀,有远大目标。
, 百拇医药
八极拳内容
八极拳的内容主要分五部分,即基本功法、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和散手应用。关于八极拳的基本功法,将在以后另作介绍,这节主要介绍其它四个部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便使大家对八极拳套路及散打应用的整个技术体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
吴钟、吴荣、吴钟毓、吴溁前辈创八极拳之初所形成的拳术、器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拳小架,八极拳对打,八极拳四朗宽,行者棒,提柳刀,春秋大刀,六合枪。而八极拳小架受当时封建礼制的影响,男女之间在动作练习上略有不同。起势之初,男子行抱拳礼,女子则行侧身作揖礼。在步型的要求上,男子的步型较大、较开,女子的步型较小、较扣。在结尾动作上,男子是跃步通背式,女子则是行步通背式。形成这两种练习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创始人吴钟的弟子中除有两名男子族人吴钟毓、吴溁外,另一位是他的女儿吴荣。在清朝,中国女子有裹足的习俗,为了雅观与动作方便,故在其动作形式上有所区别。又因为吴荣前辈为八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直至清末,在孟村八极拳小架的练习上,仍保留着这两种形式,前者称八极拳小架一路,后者称八极拳小架二路,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又因为当时吴钟以“神枪”著称,所以八极门所说的六合枪最初是指“六合大枪”,而大枪又有单练与对扎两种形式,六合花枪则是因后来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产物。
, http://www.100md.com
吴钟之后,吴钟毓、吴溁开门授徒,吴溁弟子较多,有人室弟子十三人,称沧州八极拳门“十三夫子”。吴钟毓、吴溁为充实八极拳套路内容,将八极拳对打拆开单练,形成了八极拳上、下架两路单打。在此基础上,吴荣出嫁海河代门后,又将夫家长拳门的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等套路带回孟村,使孟村八极拳的套路内容更加丰富。
至八极拳五世吴会清前后,八极拳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辐射在孟村周围的八极拳三世祖吴溁、吴钟毓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践行了八极拳之“开门”思想,在与沧州等地其它兄弟武术门派的交流学习中,又吸收了许多优秀技法,其代表人物日盛。如孟村一系的吴梅、吴恺、吴连城、焦文明、丁孝五、吴世科、吴麟书、吴会清、张永泰、唐振兹、王荣、张文和、吴秀峰等;罗疃李大中、张克明一系的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李书文、王中泉、韩化臣、马风图、马英图、张化龙、王锡庆、霍殿阁、霍庆云等;孟村王长锡一系的曹井田、尹良田、刘虎臣、季云龙、强瑞清、樊清云、强玉璋、孙梦云、苏宝森、赵希普、刘树棠等等一大批八极拳武术名家不断涌现,进一步充实了八极拳的技术内函。比较典型的有:李书文先生与天津杨村太极、金刚门武术名家李瑞东串艺,提炼出了著名的“金刚八式”“八大招”。吴会清与孟村辛店村劈挂拳武术名家高福安结盟,吸收了劈挂门的劈挂拳、青龙拳、纯阳九宫剑等。强瑞清、季云龙等与沧县诸多武术门派的友好交往,也吸收了不少优秀技法。马凤图、马英图与劈挂拳、翻子拳、戳脚等武术门的交流,特别是凤图先生定居兰州后,在与西路棍法的交往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使八极拳的演练风格和技击技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时期旧时中央国术馆——南京国术馆的成立,更给孟村八极拳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以马英图、韩化臣、李玉文等为代表的一批八极拳高手,将偏在一隅的乡村“把式”搬上了中国国术最高学府的讲学台,使八极拳成为国术馆的必修课。他们在广泛接触那时代中国武术各门派顶级人物的同时,也将孟村八极拳的改进、传播与发展推向了极致,为今天八极拳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十大优秀拳种之一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正是由于八极拳众先贤集体的智慧和努力,才出现了八极拳在那一时期享誉武林、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八极拳六世嫡传吴秀峰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八极拳。吴秀峰先生
[ 上 页 ] [ 下 页 ], 百拇医药(吴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