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记(2)
“太极”的墙砖,张贴着有关“太极”的春联,城头通道上三三两两男女老少的练拳身影,让人感受到这坐古老的城市文兼武备,生机勃勃。
正月十一,公历2月28日,大家说是师父“三喜临门”的日子,一是作为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诞辰195周年纪念日;二是师父六十五岁春秋高寿;三是师父“错收”的六位弟子的拜师日。翟师很高兴,也很重视,第一次将收徒仪式的地点按排在武式太极宗师武禹襄故居。
武禹襄生于书香门第,清代举人,富甲广府,其故居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原有房屋75间。从乾隆三十五年至同治年间,武氏出了两个武举人,三个文举人,两个进士,五个贡生,显然武氏是文武世家,武禹襄之拳论同时也可当文学作品欣赏。武氏最终辞官不做,后来值捻军起事之“国难当头”,朝庭及地方大员多次重金礼聘其出山仍不为所动,以“泽躬奉亲”为由一心一意修炼太极拳,终独树一帜,成为大家。
行走在雕梁画栋,翰墨余香的武氏故居之中,瞻望那幅由武氏所撰的“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的楹联,明白了真正的武术决不是一介草莽武夫所能为,“顿悟”了人们为什么称架式小巧紧凑,内功深厚的武式太极拳为“文人拳”。
, 百拇医药
收徒仪式由永年《太极拳》杂志主编杨宗杰先生主持。参加收徒仪式的人员除武式太极拳第五、六、七代传人及学员百余人外,邯郸市武术协会、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太极拳委员会、永年县政府、县太极拳协会、县体育局领导以及广府镇领导、当地企业界名人拔冗参加了这次收徒仪式,领导和嘉宾的到来,使仪式更显隆重、喜庆和热烈。中国新闻网、《太极拳》杂志、《燕赵都市报》派记者作了现场采访报道。仪式完全按传统程序进行,行拜师礼,递拜师贴。因我年长,又是北京来的,所以被安排作为六位新徒代表发言,我代表师兄弟当场送给师父一幅由我撰写,师兄马则中手书的一幅红纸对联:“习武式武德武艺,拜师父师道师人”,表达了我们此时的真情实感。有趣的是后来中国新闻网、《燕赵都市报》等媒体在刊发的题为《纪念武禹襄诞辰195周年武式太极拳传人收六徒》的新闻报道中将对联中武艺的“艺”字错写成“文”了,不知是不是记者当时坐得远没看清的缘故。
压轴节目将仪式带入高潮,也让我大开眼界。师父一对众,与十多位年轻力壮的“高足”推手过招,徒弟们象练传球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上,循环地上,先慢后快,每一回合下来,众“高足”均被一一发出丈外,最后被站在旁边保护的师兄弟接住不致倒地受伤。这样每人大概轮番交手了三四个回合,看着都已累得差不多了,师父站在那儿象一尊铁塔,大气不喘,面带微笑。见师父没喊停,徒弟也不敢停,仍然是勇敢地去享受挨摔的滋昧。最后师父笑着摆摆手,算是鸣金收兵。师父年过花甲,尚有这等雄风,不仅赢得现场来宾满堂喝彩,我也是第一次目睹这精彩场面,真的是激动不已,方信“耋耋御众”绝非虚言,更知武式太极乃太极拳中之珍品。
, 百拇医药
与我一同拜师的另外五人,差不多都比我有基础,有的跟师父学了好几年,有的已是国家武术六段,并且到过少林寺、陈家沟等地寻师访友、观摩学习过。先入门的“师兄”们更是一个个是功夫了得,我向他们请教推手感觉是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区别。其中刘姓师兄参加北京举行的一场散打比赛得过冠军,吴姓师兄获得过邯郸市太极推手第一名。
差距虽然是动力,但“武功”决不是太极文化的全部。
这是一次收获与感慨良多的太极文化寻根之旅。
作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弟子和“传人”,我感到肩上有一份责任。
“功夫无息法自修”。一切只是有了个良好的开头。
责任编辑 王 涛
[ 上 页 ], 百拇医药(方礼纲)
正月十一,公历2月28日,大家说是师父“三喜临门”的日子,一是作为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诞辰195周年纪念日;二是师父六十五岁春秋高寿;三是师父“错收”的六位弟子的拜师日。翟师很高兴,也很重视,第一次将收徒仪式的地点按排在武式太极宗师武禹襄故居。
武禹襄生于书香门第,清代举人,富甲广府,其故居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原有房屋75间。从乾隆三十五年至同治年间,武氏出了两个武举人,三个文举人,两个进士,五个贡生,显然武氏是文武世家,武禹襄之拳论同时也可当文学作品欣赏。武氏最终辞官不做,后来值捻军起事之“国难当头”,朝庭及地方大员多次重金礼聘其出山仍不为所动,以“泽躬奉亲”为由一心一意修炼太极拳,终独树一帜,成为大家。
行走在雕梁画栋,翰墨余香的武氏故居之中,瞻望那幅由武氏所撰的“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的楹联,明白了真正的武术决不是一介草莽武夫所能为,“顿悟”了人们为什么称架式小巧紧凑,内功深厚的武式太极拳为“文人拳”。
, 百拇医药
收徒仪式由永年《太极拳》杂志主编杨宗杰先生主持。参加收徒仪式的人员除武式太极拳第五、六、七代传人及学员百余人外,邯郸市武术协会、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太极拳委员会、永年县政府、县太极拳协会、县体育局领导以及广府镇领导、当地企业界名人拔冗参加了这次收徒仪式,领导和嘉宾的到来,使仪式更显隆重、喜庆和热烈。中国新闻网、《太极拳》杂志、《燕赵都市报》派记者作了现场采访报道。仪式完全按传统程序进行,行拜师礼,递拜师贴。因我年长,又是北京来的,所以被安排作为六位新徒代表发言,我代表师兄弟当场送给师父一幅由我撰写,师兄马则中手书的一幅红纸对联:“习武式武德武艺,拜师父师道师人”,表达了我们此时的真情实感。有趣的是后来中国新闻网、《燕赵都市报》等媒体在刊发的题为《纪念武禹襄诞辰195周年武式太极拳传人收六徒》的新闻报道中将对联中武艺的“艺”字错写成“文”了,不知是不是记者当时坐得远没看清的缘故。
压轴节目将仪式带入高潮,也让我大开眼界。师父一对众,与十多位年轻力壮的“高足”推手过招,徒弟们象练传球一样,一个接一个地上,循环地上,先慢后快,每一回合下来,众“高足”均被一一发出丈外,最后被站在旁边保护的师兄弟接住不致倒地受伤。这样每人大概轮番交手了三四个回合,看着都已累得差不多了,师父站在那儿象一尊铁塔,大气不喘,面带微笑。见师父没喊停,徒弟也不敢停,仍然是勇敢地去享受挨摔的滋昧。最后师父笑着摆摆手,算是鸣金收兵。师父年过花甲,尚有这等雄风,不仅赢得现场来宾满堂喝彩,我也是第一次目睹这精彩场面,真的是激动不已,方信“耋耋御众”绝非虚言,更知武式太极乃太极拳中之珍品。
, 百拇医药
与我一同拜师的另外五人,差不多都比我有基础,有的跟师父学了好几年,有的已是国家武术六段,并且到过少林寺、陈家沟等地寻师访友、观摩学习过。先入门的“师兄”们更是一个个是功夫了得,我向他们请教推手感觉是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区别。其中刘姓师兄参加北京举行的一场散打比赛得过冠军,吴姓师兄获得过邯郸市太极推手第一名。
差距虽然是动力,但“武功”决不是太极文化的全部。
这是一次收获与感慨良多的太极文化寻根之旅。
作为武式太极拳第六代弟子和“传人”,我感到肩上有一份责任。
“功夫无息法自修”。一切只是有了个良好的开头。
责任编辑 王 涛
[ 上 页 ], 百拇医药(方礼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