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78691
推手与散手(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5期
     些都远离真正的拳学境界。

    真正的中华拳学,打的不是匹夫之勇、血气之勇,而是清逸大勇,即冷静明智、猝然不惊的大智大勇。

    这种清逸大勇的培养并非某些人简单地认为通过心理暗示、意念诱导就能激发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没有身经百战的模拟实战,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清逸大勇的素质的。而最好的模拟实战就是前面讲过的推手训练,特别是活步散推,更是对实战的最好过渡。如果像某些人讲的,一上来实作就“打不准不打,打不重不打,打不死不打”,如此才能打出勇气和胆量的活,那打不了几次就没人陪你玩了,或者你就没法陪人玩了,还如何谈得上深入训练呢?前辈中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那些侥幸一战成名的“名家”,自得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自我绝技后,从此便与武学高境界擦肩而过。其实真正的中华拳学,讲究的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最好的打法打的是控制,能做到控制人、能拿人,则打人如探囊取物,举手之劳而已,根本不必打到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才能见分晓。那些一味追求拳脚杀伤力战胜对方的训练方法,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而且练出来的功夫也太浅,无法进入高层次、高境界。而推手训练作为中华武学独有的训练方法,是锻炼控制能力最好、最先进的训练方法,历代武学先贤在这方面积累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 百拇医药
    在实战经验及具体技术的运用方面,真正的散手实作,本无定法可循。很多大成拳、意拳习者一味强调间架的重要性,结果使自己练成了活靶或坦克,远离了触觉本能之活力。仅凭所谓的间架去硬拼硬撞,是吃力不讨好的,也是很难深入技击之境的。正如李小龙所说:“真正的搏击应像水一样变化,如果把流动性加上型的枷锁,那么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对无用的花招虚掷精力。”其实在真正的实作中,如果间架防守得太严密,一方面会导致自己过于拘谨,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对方采取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劲力、更刁钻的角度、更凶猛的攻势发起进攻。所以真正的实作老手通家,往往是示之以虚,随机随势灵活采取各种攻防之形。是我用形势,而非形势困我。此中三昧非亲身历练、身经百战,难得真谛。

    当然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中,也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需要掌握,如前面讲到的“守中用中”“沾粘连随”等,另外实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出拳出脚时的“攻防合一”和“连环出击”,要使自己的打击形成“如环无端”“如波相连”的连绵攻势,在这种连绵攻势中隐含着一圈一太极的阴阳转换,也是一动一太极、一动一阴阳的具体体现。比如炮拳的打击,两拳要形成一前一后的立圆运动,而且圆上的每一个点都要能够起变化,特别是在遇到阻击或拦截时要能随时随地改变圆的运动方向,并保证圆的运动趋势不断点,如此的连环打击才能使对方防不胜防。其他如圈捶、钻拳、劈拳等也都是同理,只不过有斜圆、平圆之分。还要注意出拳出腿时的角度和方位,争取打击的准确度。打击时的时机感也很重要,要能合上拍,打出节奏,搏击要有弹性。还有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如假动作的运用、声东击西、惊上取下,以及手的轻舞、脚的踩响、眼神的迷惑、发声的助势等等,这些细腻的东西非手传身授是难以获得的,这里就不多赘言了。此外还有一种无形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即洞察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实作中对时间、方向、角度以及轻重的把握,这些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是只要遵循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加以必要的时日,则功夫不亏人,功到自然成。

    责任编辑 龚建新

    [ 上 页 ], 百拇医药(张 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