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武术初阶》之感慨
去年就听说上海教育出版社要再版导师邱丕相先生的《武术初阶》一书,我一直在翘首期望。今年4月初,终于等来了此书的出版,导师特意送了我一本,我十分感动。因为我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每每回想起来,都感慨万千,觉得有造物主的佑护和相助,使我能够在有生之年来到上海读书,见到书的作者邱先生并能投到先生的门下读书习武。
23年前,我只有13岁,在陕西省一个小县城的农村中学上学。我们那个县城地处陕西西北部,因为武则天的陵墓而闻名遐迩,县城的名字叫乾县。乾县的尚武风气十分浓厚,在我的记忆里,有几个武风极盛的村子,离我们村庄不远的杨汉村便是其中的一个。那里几乎人人都会三拳两脚。我的师父是这个村子里一位德高望众的老拳师,有传奇的经历和许多惊险动人的故事,名字叫胡志俊。他早年以担卖小食品为营生,在家中排行老二,人们便称其为“货郎二”。师父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当时已经70多岁了,我每次去都叫他“二爷”。他的骨头硬得出奇,每次给我说手的时候只要挨到我,我便疼痛难忍。师父教了很多徒弟,大都很有影响。他的孙子胡立国是我的师兄,20年前,我们曾多次抵足而眠,讨论拳法的招式。每逢周围村子有集会,拳师们便组织一帮朋友或徒弟前去“耍场子”。那个年代,人们对武术是怀有一种虔诚和敬意的,往往在谈论某人会武术时,不说会打拳什么的,而是说“有两手”“手里有拳”。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武林是一个很神秘的圈子,习武者也是充满了魅力。
那时候,我常常跑到距我家有5华里的邻村师父家里去学陕西传统的红拳。我们十几个徒弟在师傅的院子里打拳抡刀,院子里尘土飞扬,热火朝天。当时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练功结束回家就直接休息,根本没有条件补充营养;早晨5点起来练拳,也就是喝一大碗苞谷稀饭和一盘咸菜而已,以至于后来造成我的营养不良。1982年电影《少林寺》开始放映,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武术热,我更加痴迷武术了。由于年纪小,我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只知道每天踢腿、压腿、下腰,从师父那里学了一些套路回来,常常自己在家里悄悄地练习,还不时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凡是武术书籍都要想方设法买下来。当时父母极力反对我学习武术,因为他们担心学习武术会影响到我的文化课,将来考不上大学。但对武术,我难以放弃,就在晚上趁父母熟睡的时候偷偷起床在院子里练功。父母后来发现了,在反复劝阻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开始实施“棍棒教育”,动不动就拳脚棍棒相加,而且周围的亲戚也都开始劝说我放弃习武,做一个好好读书的“好孩子”。生性倔强的我没有屈服,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将来能在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
我从《武林》杂志上看到了《武术初阶》一书出版了,记得是五毛八分钱。我希望能有一本专业的武术书指导自己的训练,于是向父母撒谎要了一块钱,给上海教育出版社汇款邮购。二十多天后,我刚刚放学回家,我的大伯捎话让我到他家里去。一见大伯,他先卖了个关子,说他收到一个包裹,是给我的,让我猜里面是什么。当时我有些紧张,也实在想不起来是什么东西。后来大伯把书递给了我,说本来想把书烧掉的,但考虑到有点不妥,而且我当时也在父母和大伯的劝告下表现出了一丝“悔改”之意,承诺不再练武术了(实际上,我是每天放学后跑到村外的麦草垛子后面去练拳)。我终于拿到了自己神往已久的书,看到了封面上邱丕相老师的名字。书很薄,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我拿回家不敢在父母面前看,藏在书桌的底层,晚上等父母休息了,才打着手电筒趴在被窝里一页一页地看,为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激动不已,陶醉在武术的海洋里,忘记了一切。我第一次知道了武术原来是这么丰富而博大,知道了如何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那就是一定要走进陕西省武术队的大门,进行专业训练,见到自己的偶像赵长军。几年后,时任陕西省武术队主教练的高西安老师把我领进陕西省武术队的训练房。站在那红色的地毯上,我泪如雨下。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一直在抗争、坚守,终于如愿以偿。
也许别的运动员没有我这样的体会,而我正是因为这非同寻常的经历,才对这段历史念念不忘。我能在武术上走到今天,读武术硕士、博士,没有启蒙师父胡志俊的传授和高西安老师当年的知遇之恩,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身无法忘记的。
2004年,我来到上海,第一次见到导师邱丕相。我从来没有想过21年后能在上海见到邱老师。当时对这位武术界的名人我是不敢奢望有幸见面的,而且上海那么遥远。但真的见到了,这是冥冥之中造物主的赏赐,还有多年来我不懈的努力。来上海两年多,与导师邱先生朝夕相处,受到先生的言传身教,我是获益匪浅,对武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先生在武术上的广闻博识使我懂得只有包容才能在武术上做到兼收并蓄、融通兼备。先生常常告诫我,作为一个专业的武术人,在视野上一定要做到开阔,也就是戚继光讲的“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样才会不断上进,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美豪情,在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先生对书法和奇石比较青睐,书法作品在上海的专业圈子里也有一点影响。先生家中藏石颇多,每从外地出差带回一些石头,都要我前往一起欣赏,我对石头原来是一无所知,但在先生的熏陶下也略有了心得和感悟,也悟得许多人生的哲理。先生也喜欢摄影,对摄影的构图和用光有一定研究,我们常常在讨论武术之后又一起欣赏图片。先生对美和武术的追求都融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因而不仅颇具书卷气,也多了几许真实和宏博,让弟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熏染,在“功夫在诗外”的启发中懂得了武术的精深。
现在,得到恩师馈赠的《武术初阶》,23年后重读此书,我感慨万千。我专门到水房洗手净面,生怕手上的尘埃会弄脏了这本书,才坐下来静静地翻阅,仔细地回忆当年那份冲动与坚韧。那时候,我是趴在被窝里用手电筒一口气读完的;而今天,我是在上海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宿舍里,轻松地、没有任何干扰地阅读。但忽然又觉得难受了,泪水再次模糊了眼睛。合上书,点燃一根烟,在烟雾缭绕里寻找那些遥远的记忆:一次次偷偷地练功,一次次趴在被窝里或者躲在麦草垛子里如痴如醉地读武术书籍,一次次在冰天雪地里和寒星孤月下舞刀练棍……
轻轻地翻开书,目光停留在扉页上邱老师那苍劲飘逸的字上——文国惠存。不忍心把书再像当年那样一口气读完,而是觉得应该慢慢地阅读、品味,在朴实的文字里重温那份让人感动的执着。一个梦想能够坚守二十多年,最终成为现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结局,更是我奋斗的开始。我将开始新的梦想之旅,为了武术,为了这份缘,为了关注我的那些恩师。
责任编辑 王 涛, 百拇医药(马文国)
23年前,我只有13岁,在陕西省一个小县城的农村中学上学。我们那个县城地处陕西西北部,因为武则天的陵墓而闻名遐迩,县城的名字叫乾县。乾县的尚武风气十分浓厚,在我的记忆里,有几个武风极盛的村子,离我们村庄不远的杨汉村便是其中的一个。那里几乎人人都会三拳两脚。我的师父是这个村子里一位德高望众的老拳师,有传奇的经历和许多惊险动人的故事,名字叫胡志俊。他早年以担卖小食品为营生,在家中排行老二,人们便称其为“货郎二”。师父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当时已经70多岁了,我每次去都叫他“二爷”。他的骨头硬得出奇,每次给我说手的时候只要挨到我,我便疼痛难忍。师父教了很多徒弟,大都很有影响。他的孙子胡立国是我的师兄,20年前,我们曾多次抵足而眠,讨论拳法的招式。每逢周围村子有集会,拳师们便组织一帮朋友或徒弟前去“耍场子”。那个年代,人们对武术是怀有一种虔诚和敬意的,往往在谈论某人会武术时,不说会打拳什么的,而是说“有两手”“手里有拳”。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武林是一个很神秘的圈子,习武者也是充满了魅力。
那时候,我常常跑到距我家有5华里的邻村师父家里去学陕西传统的红拳。我们十几个徒弟在师傅的院子里打拳抡刀,院子里尘土飞扬,热火朝天。当时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练功结束回家就直接休息,根本没有条件补充营养;早晨5点起来练拳,也就是喝一大碗苞谷稀饭和一盘咸菜而已,以至于后来造成我的营养不良。1982年电影《少林寺》开始放映,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武术热,我更加痴迷武术了。由于年纪小,我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只知道每天踢腿、压腿、下腰,从师父那里学了一些套路回来,常常自己在家里悄悄地练习,还不时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凡是武术书籍都要想方设法买下来。当时父母极力反对我学习武术,因为他们担心学习武术会影响到我的文化课,将来考不上大学。但对武术,我难以放弃,就在晚上趁父母熟睡的时候偷偷起床在院子里练功。父母后来发现了,在反复劝阻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开始实施“棍棒教育”,动不动就拳脚棍棒相加,而且周围的亲戚也都开始劝说我放弃习武,做一个好好读书的“好孩子”。生性倔强的我没有屈服,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将来能在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
我从《武林》杂志上看到了《武术初阶》一书出版了,记得是五毛八分钱。我希望能有一本专业的武术书指导自己的训练,于是向父母撒谎要了一块钱,给上海教育出版社汇款邮购。二十多天后,我刚刚放学回家,我的大伯捎话让我到他家里去。一见大伯,他先卖了个关子,说他收到一个包裹,是给我的,让我猜里面是什么。当时我有些紧张,也实在想不起来是什么东西。后来大伯把书递给了我,说本来想把书烧掉的,但考虑到有点不妥,而且我当时也在父母和大伯的劝告下表现出了一丝“悔改”之意,承诺不再练武术了(实际上,我是每天放学后跑到村外的麦草垛子后面去练拳)。我终于拿到了自己神往已久的书,看到了封面上邱丕相老师的名字。书很薄,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我拿回家不敢在父母面前看,藏在书桌的底层,晚上等父母休息了,才打着手电筒趴在被窝里一页一页地看,为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激动不已,陶醉在武术的海洋里,忘记了一切。我第一次知道了武术原来是这么丰富而博大,知道了如何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梦想——那就是一定要走进陕西省武术队的大门,进行专业训练,见到自己的偶像赵长军。几年后,时任陕西省武术队主教练的高西安老师把我领进陕西省武术队的训练房。站在那红色的地毯上,我泪如雨下。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一直在抗争、坚守,终于如愿以偿。
也许别的运动员没有我这样的体会,而我正是因为这非同寻常的经历,才对这段历史念念不忘。我能在武术上走到今天,读武术硕士、博士,没有启蒙师父胡志俊的传授和高西安老师当年的知遇之恩,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身无法忘记的。
2004年,我来到上海,第一次见到导师邱丕相。我从来没有想过21年后能在上海见到邱老师。当时对这位武术界的名人我是不敢奢望有幸见面的,而且上海那么遥远。但真的见到了,这是冥冥之中造物主的赏赐,还有多年来我不懈的努力。来上海两年多,与导师邱先生朝夕相处,受到先生的言传身教,我是获益匪浅,对武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先生在武术上的广闻博识使我懂得只有包容才能在武术上做到兼收并蓄、融通兼备。先生常常告诫我,作为一个专业的武术人,在视野上一定要做到开阔,也就是戚继光讲的“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样才会不断上进,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美豪情,在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先生对书法和奇石比较青睐,书法作品在上海的专业圈子里也有一点影响。先生家中藏石颇多,每从外地出差带回一些石头,都要我前往一起欣赏,我对石头原来是一无所知,但在先生的熏陶下也略有了心得和感悟,也悟得许多人生的哲理。先生也喜欢摄影,对摄影的构图和用光有一定研究,我们常常在讨论武术之后又一起欣赏图片。先生对美和武术的追求都融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因而不仅颇具书卷气,也多了几许真实和宏博,让弟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熏染,在“功夫在诗外”的启发中懂得了武术的精深。
现在,得到恩师馈赠的《武术初阶》,23年后重读此书,我感慨万千。我专门到水房洗手净面,生怕手上的尘埃会弄脏了这本书,才坐下来静静地翻阅,仔细地回忆当年那份冲动与坚韧。那时候,我是趴在被窝里用手电筒一口气读完的;而今天,我是在上海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宿舍里,轻松地、没有任何干扰地阅读。但忽然又觉得难受了,泪水再次模糊了眼睛。合上书,点燃一根烟,在烟雾缭绕里寻找那些遥远的记忆:一次次偷偷地练功,一次次趴在被窝里或者躲在麦草垛子里如痴如醉地读武术书籍,一次次在冰天雪地里和寒星孤月下舞刀练棍……
轻轻地翻开书,目光停留在扉页上邱老师那苍劲飘逸的字上——文国惠存。不忍心把书再像当年那样一口气读完,而是觉得应该慢慢地阅读、品味,在朴实的文字里重温那份让人感动的执着。一个梦想能够坚守二十多年,最终成为现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结局,更是我奋斗的开始。我将开始新的梦想之旅,为了武术,为了这份缘,为了关注我的那些恩师。
责任编辑 王 涛, 百拇医药(马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