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499557
武派太极拳史略(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9期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

    不管是写书还是作论,大凡遇到历史事件,笔者多要有个历史观点。我从弱冠参加革命,受党教育多年,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借鉴近代现代史学家们的判史原则,将太极拳,特别是武派太极拳自作主张地划分为创始阶段(时期)、发展阶段(时期)和逐步壮大阶段(时期);同时形成拳法学术体系、拳史学术体系和理论学术体系。学习太极拳的人士,从技击型转化为学术和技艺型。这是我一人之见解,可能浅薄而粗陋,尚待同志们共同研究和后人不断探索。现在,我就把武派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做一简略介绍。

    创始盼段(时期)
, 百拇医药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是清代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的武禹襄。在我国历史上,清代中后期,国家始终处于不太安定之中,作为名门望族的武家兄弟,采用了当时最为妥当的持家办法,即一人在朝——二兄武汝清,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刑部的中级官员);一人外放——长兄武澄清,时任河南舞阳县令;一人在家——武禹襄经营产业,侍奉高堂。他们在中国社会乱世之初,自然而然地需要学习一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家族和产业,这是武家兄弟学习武术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河北永年当时也是一个武术之乡,这就构成了武派太极拳产生的外部条件。

    很多同志都知道武禹襄与自陈沟返乡的杨禄禅有过一个时期的交往。武家兄弟敬慕杨禄禅学来的异于本地的拳术,故而“折节与交”。这在当时身份悬殊的两个家族之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咸丰二年,武禹襄到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据史料推测,这次探亲可能与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太平军已进入湖南,七月攻长沙,十月攻下岳州,十二月占领武昌。武禹襄和他的母亲不放心禹襄的大哥,禹襄故前往省视。武禹襄在探亲途中,绕道拜访了赵堡镇的商人陈清平。时陈正搅人一场土地官司中,武禹襄回到原籍后,根据王宗岳的拳法理论和陈清平所授技艺,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心得,创编了一套新型拳势,开一派之宗。
, http://www.100md.com
    武禹襄创拳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几个悬念,其中两个最大。第一个就是《太极拳谱》作者署名王宗岳,是真是伪?若是真,作者王宗岳乃何许人也?我曾假设王宗岳其人实存,根据《太极拳谱》文风和用辞进行推测,为其“画像”为“乾隆时期之反清人士”(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49页),但王宗岳其人至今因无确定的史料,仍是不解之迷,需要太极拳人共同研究确定。第二悬念,就是武派太极拳到底是源自陈沟太极拳,还是源自赵堡太极拳?我本人最初也曾同意唐豪、顾留馨两位先生的意见,武禹襄先从杨禄禅学陈沟老架拳,又跟陈清平学新架拳,学而后化,形成自己的拳势。但根据我多年来对有关资料的推敲和对比,发现武派太极拳更接近杨派太极拳。原因有二:1、杨、武拳架、套路编排,基本拳势运动轨迹和名称与陈沟十三势和赵堡十三势相去甚远;2、杨、武两派太极拳都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还非常明显地带有河北地区拳术技击技术成分。据此,我大胆地做出了如下推测:即武派、杨派太极拳是武、杨二人合力在永年进行了大量改编、修订的产物。后来,杨禄禅到京教拳,自然又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进一步做了改进,形成自家的风格。同时,武家及其传人出于对太极拳研究之需要也做了不少改进,形成自己的风韵。
, http://www.100md.com
    在研究和创拳过程中,武禹襄是儒家知识分子,即以儒家学术体系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方略,医家气血经络学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过多年演习实践,重视与力大并精通武艺之人相搏,遂精妙其术。最为难得的是,他结合心得著述了《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太极拳学术力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拳学财富和文化财富。其长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也写了《释原论》《打手论》《八法打手歌》《太极拳结论》等文章。他们集古精华,通变生新,所创拳势、所作拳论,既有法度又有新意;既有传统风貌,又有时代氛围,遂形成一家有完整体系的太极拳派。作为创始人,武禹襄的传人极少,著名的是李亦岔、李启轩兄弟和杨班侯。

    李亦岔著述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李启轩著述有《一字诀》《太极拳行功歌》等。李亦帘晚年将王宗岳、武禹襄和自己所作拳论书写的三个手抄本——世称“老三本”已成为太极拳历史上的绝笔。目前“老三本”,永年李氏后人掌握一本,郝少如遗孀或郝少如的弟子王慕吟掌握一本,另外一本已下落不明。武禹襄、李亦俞、李启轩等武派太极拳早期人士,在拳架、行功、打手方面确立了武派太极拳的基本风格,特别是在理论方面,开创了知识识分子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为以后大量文人学者研究太极拳奠定了基础。
, 百拇医药
    继李亦岔之后,把武派太极拳推向社会的是郝为真先生。他的弟子众多,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乃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武派太极拳的传人,主要出自郝门。流派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就其本身来说也有许多要素,参加人员较多,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就是构成流派的重要因素。郝为真及其传人完成了这项任务。

    发展阶段(时期)

    我这次把武派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放到发展阶段来介绍,是因为他对武派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在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把这个时期分为誉满邢台、永年国术馆与“太极园”,传人江南,清河三杰下辽东和传人京、津几个部分。

    一、传入邢台地区

    郝为真先生最早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地区是河北邢台。我的老师李圣端就是他的弟子。在邢台,郝为真先生所收的弟子中比较著名的有李圣端、申文魁、申文翰、王延久、郝中天、王其和、刘东汉、毛根元、郭三刚以及“太极圣手”李香远等。其中,刘东汉还是杨派太极拳杨兆林先生的弟子。郝先生在邢台,教授了十三势(太极拳架)、打手、三十二势散手、十三杆、十三刀、四杆、四刀和诸多拳论。

    我幼年住在李圣端老师和家父好友王延久先生处看过他们的太极拳谱的抄本。在我这一代人中,因我年龄最小,学拳时的师兄们多长我10到20岁左右,像马荣, 百拇医药(吴文翰)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