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叫我们“80后”
很讨厌被人称作“80后”,这个大帽子最大的问题,是一盖上就没了自我,一群不同面向的年轻人立马变成了一个个数字,没有脸孔、只有背影。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会希望这代人能彰显出自己的个性,有所谓一代人的“烙印”和“精神”;另一方面,又吝啬地只给他们三个字,彷佛就囊括了全部。这显然不尊重多样的可能性,哪里还有什幺个性可言?
最近看到最“前卫”的评论,是把内地和香港的这群年轻人做了比较。比较本身牵强得很,说香港的80后要比内地的同代人更关心社会、公共议题,但要不是这两天媒体“设定议程”把香港的80后推到了前沿,或许根本没人会在意,两个地域概念下的这代人有什幺不同。
不过这也好过一面倒的标签化,好象“80后”三个字就概括了这代人。事实不是这样幺,这代人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生命历程走到今天没有经历过什幺大风浪,但有人一路有家人、社会宠着、护着,蜜罐里待久了都懒得动动身子;也有人一路靠自己努力,生存、上学、就业、成家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都是一场战斗,摔了跟头再爬起来,跌跌撞撞。怎幺能简单被三个字就概括了?
, 百拇医药
吕大乐教授写的《四代香港人》按年代将战后的香港人划分,最容易界定的还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一群。那个年代单一的社会性和人群的集体性精神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不可能复制。拿到今天套用概念说“80后”怎幺样怎幺样,根本行不通。
内地最近讨论这个概念,是因为八零年出生的“80后”今年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接下来的十年,这代人“立”不“立”起来呢?没有人知道,坚信和怀疑的声音始终存在,谁也打不倒谁。要怎样才算“立”起来呢?当社会暗自以你从哪个名校毕业、薪水多少、职位多高、买了房没有、开什幺车、结婚搞了多大排场为标准,这代人怎么可能“立”得起来?能“立起来”的被授予个荣誉奖章都不算为过。
当然我也得承认,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提“80后”这个词,也许是我们已然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不再是享有“话语特权”的一代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遗忘总是比记住来得容易。这个词不断地被重复,多少体现了当下的社会,对这些正在逐步迈向“立身之年”的一代人的期许。期望他们能很快地担起个人、家庭的责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可是为什幺那幺多无奈呢?为什幺大家会失望呢?又或者是马不停蹄地为个别人的“出色表现”而“著书立说”树典型。一个今年热门的年度人物候选人,“80后代表”——有评论认为,他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可他们做的,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之人该有的行为吗?他们说的,难道不是一个成家之人该说的理智话语吗?为什幺这一切变成了特例,变得稀有?究竟谁该为“立不起来”的这代人负责?
, 百拇医药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对“立”的解释颇多,但是核心的,多是指要确立自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可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和代价。这和房子、车子、银子有什幺关系呢?社会扭曲了价值观,还批评我们“孺子不可教”,真不知道,谁该为此承担代价。
所以,不要再叫我们“80后”,这个称呼现在听起来既没有个性又没有承担。有这个时间,不如大家做点实事,来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家庭和生活,来审视这个社会正在渲染、支持和鼓励的价值追求是不是真的那幺高尚、独立和健康。我们要做得很多,希望一切从反省开始。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减持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并不是说要社会放大或者缩小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而是说不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被一个称号所约束。也许这也是作为这一代人的一分子的特有的想法。我的父辈母辈从来就没有对“老三届”这样的称号思想过。, 百拇医药(邢 舟)
最近看到最“前卫”的评论,是把内地和香港的这群年轻人做了比较。比较本身牵强得很,说香港的80后要比内地的同代人更关心社会、公共议题,但要不是这两天媒体“设定议程”把香港的80后推到了前沿,或许根本没人会在意,两个地域概念下的这代人有什幺不同。
不过这也好过一面倒的标签化,好象“80后”三个字就概括了这代人。事实不是这样幺,这代人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生命历程走到今天没有经历过什幺大风浪,但有人一路有家人、社会宠着、护着,蜜罐里待久了都懒得动动身子;也有人一路靠自己努力,生存、上学、就业、成家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都是一场战斗,摔了跟头再爬起来,跌跌撞撞。怎幺能简单被三个字就概括了?
, 百拇医药
吕大乐教授写的《四代香港人》按年代将战后的香港人划分,最容易界定的还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一群。那个年代单一的社会性和人群的集体性精神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不可能复制。拿到今天套用概念说“80后”怎幺样怎幺样,根本行不通。
内地最近讨论这个概念,是因为八零年出生的“80后”今年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接下来的十年,这代人“立”不“立”起来呢?没有人知道,坚信和怀疑的声音始终存在,谁也打不倒谁。要怎样才算“立”起来呢?当社会暗自以你从哪个名校毕业、薪水多少、职位多高、买了房没有、开什幺车、结婚搞了多大排场为标准,这代人怎么可能“立”得起来?能“立起来”的被授予个荣誉奖章都不算为过。
当然我也得承认,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提“80后”这个词,也许是我们已然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不再是享有“话语特权”的一代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遗忘总是比记住来得容易。这个词不断地被重复,多少体现了当下的社会,对这些正在逐步迈向“立身之年”的一代人的期许。期望他们能很快地担起个人、家庭的责任,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可是为什幺那幺多无奈呢?为什幺大家会失望呢?又或者是马不停蹄地为个别人的“出色表现”而“著书立说”树典型。一个今年热门的年度人物候选人,“80后代表”——有评论认为,他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可他们做的,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之人该有的行为吗?他们说的,难道不是一个成家之人该说的理智话语吗?为什幺这一切变成了特例,变得稀有?究竟谁该为“立不起来”的这代人负责?
, 百拇医药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对“立”的解释颇多,但是核心的,多是指要确立自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可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和代价。这和房子、车子、银子有什幺关系呢?社会扭曲了价值观,还批评我们“孺子不可教”,真不知道,谁该为此承担代价。
所以,不要再叫我们“80后”,这个称呼现在听起来既没有个性又没有承担。有这个时间,不如大家做点实事,来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家庭和生活,来审视这个社会正在渲染、支持和鼓励的价值追求是不是真的那幺高尚、独立和健康。我们要做得很多,希望一切从反省开始。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减持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并不是说要社会放大或者缩小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而是说不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被一个称号所约束。也许这也是作为这一代人的一分子的特有的想法。我的父辈母辈从来就没有对“老三届”这样的称号思想过。, 百拇医药(邢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