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张上海世博会门票
巫老伯92岁,解放前从家乡考上上海医科大学,学制药。建国后在上海的制药厂做技术工作,还当过厂里的工会主席。巫老伯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喜欢自己的工作,自然,对生活也就有一份始终的热情。尽管他这一代人都经历过建国后那些“运动”的风风雨雨,出身“资本家”的老伯原本是可以抱怨的。
巫老伯的晚年生活平淡而充实,样样事情喜欢自己动手,这个年纪了,出门还是骑脚踏车或是电动车,拥有4部“座骑”。每天清早起床,先坚持洗个冷水澡,做些简单的家务,然后出门,到公园去跳舞。老伯舞跳得极好,甚至还能跳“快三”,是老人堆里炙手可热的“舞伴”。下午在家里底楼房间,置一张电动麻将台,邀几位朋友打麻将。巫老伯要强,总不想麻烦子女,他的“舞搭子”“牌搭子”大都和他有相仿经历,能谈得来,所以并不寂寞。不要说别人常常忘了他的年龄,就是他自己,似乎也不觉得90岁已是高龄。
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上海马路上弄堂里大家都在谈论世博会。巫老伯说百年世博,又是在上海,我是一定要去的。照例,他一再声明自己可以一个人去,坚持不要子女们陪。
5月14号,巫老伯果真独自去了世博会。虽说92岁参观世博会未必是最年长的纪录,但是象巫老伯这样,无需别人陪伴,身着时尚的运动装,手拄美国原装的折叠式不锈钢“司迪克”,自己一个人畅游世博会的恐怕真是绝无仅有。
他有老人卡,坐公交车不花钱,在园区参观不用排队,尤其当他出示身份证,工作人员发现他已是92岁高龄,总是在一声惊呼后就有更热情周到的服务。巫老伯沉浸在快乐和感动中。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法国馆。那里,无论是馆体纯白色的外形,大厅里哗哗的水幕,高墙上碧绿森森的大型植物造型,还是那7件从巴黎奥赛博物馆好不容易运来的“镇馆之宝”,那些浸润了时光和向往的艺术品,还有LV的标志图案,那些闪烁的十字星,都让他兴奋不已。就是馆里工作人员穿着的似乎是用法兰西红白蓝三色国旗制作的背带裤,也让他呼吸到了巴黎浓浓的浪漫风情。出来,带着意犹未尽的兴奋,巫老伯去了楼上那个法国餐厅。法国大厨在可以看得见的厨房里忙碌,戴着白色的熨烫过的圆筒帽子,一招一式都像是在伺候工艺品。侍者很客气,热情地招呼他,给他看精致的菜单。巫老伯坐在餐桌旁,翻着那个菜单,好像到了很远的地方。他感觉到了体面和尊严,能在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个世博会,他为自己庆幸。
他想起十多年前,有一次和老同学们聚会,那些当年一起读书学医,一起向往日后为医学奉献的美好理想重被提起,身为医学院学生,如今走到人生的苍茫时刻,还能为国家为自己做些什么?他们想到了当年立下的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人生志向,想到了要捐献遗体。
1997年3月,巫老伯和一辈子夫唱妇随的老伴一起,说服了百般不舍的儿女,填写了“上海市公民生前志愿捐献自身遗体申请登记表”,将夫妇两人的遗体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两张表格的编号是挨着的,2512,2513。
登记表上写着: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那两张表格上的字迹清晰遒劲,一丝不苟,就像俩老安定尊严的人生姿态。几年前老伴病逝,儿子作为遗体捐献的执行人,按母亲的意愿办了后事。巫老伯想到了和老伴这一生的相知默契,假如她还活着,能一起来游览这个世博园……岁月终究不饶人啊,但巫老伯不惧怕那样的归宿。
从世博园区回家后巫老伯仍很兴奋,逢人便说他看过的世博会。他为自己买了20张世博会门票,只用了一张,还要去好多次呢!
两天以后,巫老伯原单位的老同事聚会,他带着自己已去过世博会的美好感觉去了。那天老同事见面高兴,中午喝了酒,下午老伯又是不要子女开车接他,坚持独自上了公交车,坐到座位上还对车窗外同事挥了挥手告别。然后,他原本只要坐三站就该下车,就到家了,却在车到终点时被司售人员发现,端坐在座位上的巫老伯,已经微笑着去了另外的世界。
巫老伯的儿子是我中学时的学长。学长说着他父亲的故事,有亲情也有崇敬。巫老伯是回到自己母校的怀抱了。老伯临走前和自己的老同事相聚,就是和大家告别过了,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所谓“天随人愿”,“潇洒人生”,大概这就是最好的归宿。
巫老伯一生,在柴米油盐后面坚持着的,有不甘流俗的心愿。
学长也下过乡,退休前一直做党务工作。他说父亲一辈真比我们更想得开呢。我们这个年纪到什么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遗体捐献的事呢?还有,那19张世博会门票,那是19个灿烂的期待,伴着巫老伯的最后时光,给我们大家莫大安慰。, 百拇医药(孙小琪)
巫老伯的晚年生活平淡而充实,样样事情喜欢自己动手,这个年纪了,出门还是骑脚踏车或是电动车,拥有4部“座骑”。每天清早起床,先坚持洗个冷水澡,做些简单的家务,然后出门,到公园去跳舞。老伯舞跳得极好,甚至还能跳“快三”,是老人堆里炙手可热的“舞伴”。下午在家里底楼房间,置一张电动麻将台,邀几位朋友打麻将。巫老伯要强,总不想麻烦子女,他的“舞搭子”“牌搭子”大都和他有相仿经历,能谈得来,所以并不寂寞。不要说别人常常忘了他的年龄,就是他自己,似乎也不觉得90岁已是高龄。
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上海马路上弄堂里大家都在谈论世博会。巫老伯说百年世博,又是在上海,我是一定要去的。照例,他一再声明自己可以一个人去,坚持不要子女们陪。
5月14号,巫老伯果真独自去了世博会。虽说92岁参观世博会未必是最年长的纪录,但是象巫老伯这样,无需别人陪伴,身着时尚的运动装,手拄美国原装的折叠式不锈钢“司迪克”,自己一个人畅游世博会的恐怕真是绝无仅有。
他有老人卡,坐公交车不花钱,在园区参观不用排队,尤其当他出示身份证,工作人员发现他已是92岁高龄,总是在一声惊呼后就有更热情周到的服务。巫老伯沉浸在快乐和感动中。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法国馆。那里,无论是馆体纯白色的外形,大厅里哗哗的水幕,高墙上碧绿森森的大型植物造型,还是那7件从巴黎奥赛博物馆好不容易运来的“镇馆之宝”,那些浸润了时光和向往的艺术品,还有LV的标志图案,那些闪烁的十字星,都让他兴奋不已。就是馆里工作人员穿着的似乎是用法兰西红白蓝三色国旗制作的背带裤,也让他呼吸到了巴黎浓浓的浪漫风情。出来,带着意犹未尽的兴奋,巫老伯去了楼上那个法国餐厅。法国大厨在可以看得见的厨房里忙碌,戴着白色的熨烫过的圆筒帽子,一招一式都像是在伺候工艺品。侍者很客气,热情地招呼他,给他看精致的菜单。巫老伯坐在餐桌旁,翻着那个菜单,好像到了很远的地方。他感觉到了体面和尊严,能在有生之年赶上这样一个世博会,他为自己庆幸。
他想起十多年前,有一次和老同学们聚会,那些当年一起读书学医,一起向往日后为医学奉献的美好理想重被提起,身为医学院学生,如今走到人生的苍茫时刻,还能为国家为自己做些什么?他们想到了当年立下的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人生志向,想到了要捐献遗体。
1997年3月,巫老伯和一辈子夫唱妇随的老伴一起,说服了百般不舍的儿女,填写了“上海市公民生前志愿捐献自身遗体申请登记表”,将夫妇两人的遗体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两张表格的编号是挨着的,2512,2513。
登记表上写着: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那两张表格上的字迹清晰遒劲,一丝不苟,就像俩老安定尊严的人生姿态。几年前老伴病逝,儿子作为遗体捐献的执行人,按母亲的意愿办了后事。巫老伯想到了和老伴这一生的相知默契,假如她还活着,能一起来游览这个世博园……岁月终究不饶人啊,但巫老伯不惧怕那样的归宿。
从世博园区回家后巫老伯仍很兴奋,逢人便说他看过的世博会。他为自己买了20张世博会门票,只用了一张,还要去好多次呢!
两天以后,巫老伯原单位的老同事聚会,他带着自己已去过世博会的美好感觉去了。那天老同事见面高兴,中午喝了酒,下午老伯又是不要子女开车接他,坚持独自上了公交车,坐到座位上还对车窗外同事挥了挥手告别。然后,他原本只要坐三站就该下车,就到家了,却在车到终点时被司售人员发现,端坐在座位上的巫老伯,已经微笑着去了另外的世界。
巫老伯的儿子是我中学时的学长。学长说着他父亲的故事,有亲情也有崇敬。巫老伯是回到自己母校的怀抱了。老伯临走前和自己的老同事相聚,就是和大家告别过了,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所谓“天随人愿”,“潇洒人生”,大概这就是最好的归宿。
巫老伯一生,在柴米油盐后面坚持着的,有不甘流俗的心愿。
学长也下过乡,退休前一直做党务工作。他说父亲一辈真比我们更想得开呢。我们这个年纪到什么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遗体捐献的事呢?还有,那19张世博会门票,那是19个灿烂的期待,伴着巫老伯的最后时光,给我们大家莫大安慰。, 百拇医药(孙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