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生命最后的阳光(2)
成文武:
癌症患者及家属往往要经历这么几个心理“关口”,最初诊断出是癌症、治疗过程出现毒副反应、好转后复发癌细胞转移、走向死亡,每一个阶段都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沮丧心理,对于病人而言尤甚,心理因素加剧身体不适,而身体不适对心理又是新的折磨。
所以我们要给予他们心理帮助,让死者安宁,生者安好。这个工作目前不仅是医生和护士在做,我们还有一支由几十个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原先每周五集体来一趟医院,现在病人每次需要心理帮助,可以提前打电话给志愿者,第二天对方就能来到病房提供咨询。
事实上,我们医护人员隔断时间也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指导。因为每个入住的病人都需要我们关心他,和他做成朋友之后他才信任你,但45%的病人最终都在我们病房去世——这样的心理压力,需要专业指导进行缓解。
《现代家庭·生活》:听说您是不主张对晚期癌症患者隐瞒病情的,为什么?
, http://www.100md.com
成文武:
我确实主张对晚期癌症患者挑明病情,方式方法上尽量做的好一些,委婉一些。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不要让他走得不明不白的,而且这样也便于他完成一些遗愿,尽早安排自己的后事。生命什么时候消逝,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不排除有奇迹,但那毕竟是奇迹,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期望值越高,可能失望值也越大。
我们收治过一个30几岁的病人,上市公司总裁,从他的各项指征来看,他的生命最多也就一个星期。我几次提出应该告诉病人实情,但家属不同意,公司方面也不同意,他们还是要求做彻底治疗,鼓励病人跟病魔作斗争,让他有坚定的信念。3天后,病人陷入了昏迷,直到生命力完全消失也没有再醒过来。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公司的人事安排、财务状况、对妻儿的交代,什么都没有。
《现代家庭·生活》:给病人采用什么样的治疗,在您这里谁说了算?
成文武:
, 百拇医药
我们一般会给出几套有效的治疗方案,让病者家属选择。同时,鼓励家属与病人沟通,以最终确定一个能够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病人的尊严。
有一个胃癌晚期患者,他也曾经四处求医,受了很多折磨,到后来吃任何东西都会恶心呕吐。他住进来后,拒绝接受除了止痛以外的任何治疗,在他的坚持下,家属也同意了。我每天查房的时候都会问他:“您觉得怎么样?”直到最后走的那天,他都说他不饿,觉得很舒服。我尊重他的选择。
《现代家庭·生活》:当病患确实已进入“临终状态”,您一般建议家属怎么做?
成文武:
如果病人是在医院里,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天出现严重的临终体症,我们会向病人家属传达这个消息,让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另外,提醒家属准备一套干净的衣服,等亲人走以后,给他擦好身体然后再换上。现在70、80后的这代人,可能这些事情都不一定懂。此外,如何去火化等一些治丧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也会提供指导和帮助。
, 百拇医药
学者说话——
阿钧博士:
其实我有点怀疑我是否真的能谈好这个话题,因为它是沉重的,沉重得让人都几乎无法接受,它涉及死亡,这是个人类总是不自觉地会回避的话题。当然,我不否认市面上也有谈及死亡的书、文章,人们的闲谈中可能多少也会出现它,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就不回避,有时候,这可能是比较精致的回避。
大多数人是幸运的,所以大家可以采取这种姿态,不过也有人不幸,会罹患重疾,弄得自己离死亡很近。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话题并非不可以谈,但是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就变得很忌讳。真正恐惧的东西都是这么存在于世上的,它总是不出现,同时却以惊人的力量在暗地里运作,塑造着人间可见的生态。
重病让人亲近死亡,也终于有绝症让人绝望。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是很困难的事,不过不管你接不接受,事实总是事实。不接受事实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是真的。有的人会说,未必,比如说死亡这事就是这样,接受我们会死亡这一事实未必是好事,很多人可能就因此不活了,所以,不谈死,会让很多人更津津有味地活下去。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人的心理能力其实都不太强,人间很多人可能确实是因为他们漠视那个事实才能有趣地活下去。不过,如果我们想得全面一点的话 ,也许我们能做到既接受那个事实,又能活得不错,甚至更好一些。
, 百拇医药
我们都没有经历死亡,谁都不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样,不过我们大概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的死亡大概都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应该是孤独的。人间最孤独的事大概就是独自经历死亡,这大概也是人间最平等的事,因为似乎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跟别人一起结伴而行的。情人的互殉、帝王的陪葬,可能都不能改变要一个人去穿越那道阴阳之线的命运,就算要见面,那也得等到到那一头之后。不管富贵或贫穷、得意或失败,孤独地去走这一段蜕变的过程,不知道每个人是否都有准备。就算是你活着的时候不谈死不知死,那么在这段过程里估计是回避不了。如果一概无准备的话,那么结果是什么?也许就像一个不会水的孩子一下子被人丢下水里去学游泳,那种惊慌失措,甚至,像一个已经意识到但却死不肯下水的孩子硬被人丢下去一样,不禁惊慌,而且愤怒,而且绝望。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倾向于人们最好是在接受将要死亡这个事实的情况下生活。在接受的前提下,再进行一些训练和准备,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在这个意义上赞成姑息治疗,人力不可回天,总有人将要离开,在离开的时候,安静一点,平和一点,有些准备,这也是一种人道。在姑息治疗的种种方式中,我觉得最应该着力的,是心理的辅助,这包括如何让患者逐渐培养出一个坚强大度的心态来被告知和接受这个事实,也包括让患者做些准备,去迎接将要到来的东西,如果辅导得当,那将要到来的,也许不是那么恐惧。其实,人间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论不是才刚刚开始,记得在安乐死这个问题上人们就谈论过一些,其实,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人类文化有几千年,那就有几千年谈论这个问题的历史,大量或精致或不精致的回避之外,也有很多不再回避的精辟之见,比如说西藏《度亡经》之类的。
, 百拇医药
中国人讲求福气,在中国的五福之中,有一福是讲求“善终”的。“终”得“善”是一种福,这是中国人的动见,这种洞见里不仅含有人必将离开的洞达,也含有人可以平安离开的乐观与有为。人间的福分有深有浅,不过,最后一福,对于有病的没病的,对于或早一点或晚一点离开的,都是可以通过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努力去祈望和获得的。
采编者感言:
“姑息治疗”带给人以关怀和温暖,但大医院的“姑息治疗”科面临床位极其紧张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晚期癌期患者,还有更多的病入膏肓的或者走向衰竭的老人,他们如何安度人生的最后一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成文武主任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宁养概念、增设宁养服务。
所幸的是,这般努力在上海乃至全国已经开始,如上海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中心的安宁护理中心,这里是临终期病人在人世最后的“家”;如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运作的新华宁养院,以上门服务为主,使用镇痛剂帮助病人控制痛苦,使病人安详地享受家居生活,并不断地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和家属。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了从个人到国家都为之关注的话题。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到身边、转到个人和家庭上来。
是的,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老去。70、80后的我们,目前遇到的是父母正在老去。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当父母老得走不动了怎么办,也可以不去想当父母生病了怎么办,但是,从现在开始,多陪陪父母,好好地爱他们吧!而不是到了那一天突然到来的时候才后悔。爱,不要等待。, 百拇医药(宁眉)
癌症患者及家属往往要经历这么几个心理“关口”,最初诊断出是癌症、治疗过程出现毒副反应、好转后复发癌细胞转移、走向死亡,每一个阶段都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沮丧心理,对于病人而言尤甚,心理因素加剧身体不适,而身体不适对心理又是新的折磨。
所以我们要给予他们心理帮助,让死者安宁,生者安好。这个工作目前不仅是医生和护士在做,我们还有一支由几十个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原先每周五集体来一趟医院,现在病人每次需要心理帮助,可以提前打电话给志愿者,第二天对方就能来到病房提供咨询。
事实上,我们医护人员隔断时间也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指导。因为每个入住的病人都需要我们关心他,和他做成朋友之后他才信任你,但45%的病人最终都在我们病房去世——这样的心理压力,需要专业指导进行缓解。
《现代家庭·生活》:听说您是不主张对晚期癌症患者隐瞒病情的,为什么?
, http://www.100md.com
成文武:
我确实主张对晚期癌症患者挑明病情,方式方法上尽量做的好一些,委婉一些。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不要让他走得不明不白的,而且这样也便于他完成一些遗愿,尽早安排自己的后事。生命什么时候消逝,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不排除有奇迹,但那毕竟是奇迹,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期望值越高,可能失望值也越大。
我们收治过一个30几岁的病人,上市公司总裁,从他的各项指征来看,他的生命最多也就一个星期。我几次提出应该告诉病人实情,但家属不同意,公司方面也不同意,他们还是要求做彻底治疗,鼓励病人跟病魔作斗争,让他有坚定的信念。3天后,病人陷入了昏迷,直到生命力完全消失也没有再醒过来。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公司的人事安排、财务状况、对妻儿的交代,什么都没有。
《现代家庭·生活》:给病人采用什么样的治疗,在您这里谁说了算?
成文武:
, 百拇医药
我们一般会给出几套有效的治疗方案,让病者家属选择。同时,鼓励家属与病人沟通,以最终确定一个能够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病人的尊严。
有一个胃癌晚期患者,他也曾经四处求医,受了很多折磨,到后来吃任何东西都会恶心呕吐。他住进来后,拒绝接受除了止痛以外的任何治疗,在他的坚持下,家属也同意了。我每天查房的时候都会问他:“您觉得怎么样?”直到最后走的那天,他都说他不饿,觉得很舒服。我尊重他的选择。
《现代家庭·生活》:当病患确实已进入“临终状态”,您一般建议家属怎么做?
成文武:
如果病人是在医院里,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天出现严重的临终体症,我们会向病人家属传达这个消息,让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另外,提醒家属准备一套干净的衣服,等亲人走以后,给他擦好身体然后再换上。现在70、80后的这代人,可能这些事情都不一定懂。此外,如何去火化等一些治丧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也会提供指导和帮助。
, 百拇医药
学者说话——
阿钧博士:
其实我有点怀疑我是否真的能谈好这个话题,因为它是沉重的,沉重得让人都几乎无法接受,它涉及死亡,这是个人类总是不自觉地会回避的话题。当然,我不否认市面上也有谈及死亡的书、文章,人们的闲谈中可能多少也会出现它,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就不回避,有时候,这可能是比较精致的回避。
大多数人是幸运的,所以大家可以采取这种姿态,不过也有人不幸,会罹患重疾,弄得自己离死亡很近。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话题并非不可以谈,但是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就变得很忌讳。真正恐惧的东西都是这么存在于世上的,它总是不出现,同时却以惊人的力量在暗地里运作,塑造着人间可见的生态。
重病让人亲近死亡,也终于有绝症让人绝望。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是很困难的事,不过不管你接不接受,事实总是事实。不接受事实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这是真的。有的人会说,未必,比如说死亡这事就是这样,接受我们会死亡这一事实未必是好事,很多人可能就因此不活了,所以,不谈死,会让很多人更津津有味地活下去。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人的心理能力其实都不太强,人间很多人可能确实是因为他们漠视那个事实才能有趣地活下去。不过,如果我们想得全面一点的话 ,也许我们能做到既接受那个事实,又能活得不错,甚至更好一些。
, 百拇医药
我们都没有经历死亡,谁都不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样,不过我们大概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的死亡大概都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应该是孤独的。人间最孤独的事大概就是独自经历死亡,这大概也是人间最平等的事,因为似乎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跟别人一起结伴而行的。情人的互殉、帝王的陪葬,可能都不能改变要一个人去穿越那道阴阳之线的命运,就算要见面,那也得等到到那一头之后。不管富贵或贫穷、得意或失败,孤独地去走这一段蜕变的过程,不知道每个人是否都有准备。就算是你活着的时候不谈死不知死,那么在这段过程里估计是回避不了。如果一概无准备的话,那么结果是什么?也许就像一个不会水的孩子一下子被人丢下水里去学游泳,那种惊慌失措,甚至,像一个已经意识到但却死不肯下水的孩子硬被人丢下去一样,不禁惊慌,而且愤怒,而且绝望。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倾向于人们最好是在接受将要死亡这个事实的情况下生活。在接受的前提下,再进行一些训练和准备,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在这个意义上赞成姑息治疗,人力不可回天,总有人将要离开,在离开的时候,安静一点,平和一点,有些准备,这也是一种人道。在姑息治疗的种种方式中,我觉得最应该着力的,是心理的辅助,这包括如何让患者逐渐培养出一个坚强大度的心态来被告知和接受这个事实,也包括让患者做些准备,去迎接将要到来的东西,如果辅导得当,那将要到来的,也许不是那么恐惧。其实,人间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论不是才刚刚开始,记得在安乐死这个问题上人们就谈论过一些,其实,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人类文化有几千年,那就有几千年谈论这个问题的历史,大量或精致或不精致的回避之外,也有很多不再回避的精辟之见,比如说西藏《度亡经》之类的。
, 百拇医药
中国人讲求福气,在中国的五福之中,有一福是讲求“善终”的。“终”得“善”是一种福,这是中国人的动见,这种洞见里不仅含有人必将离开的洞达,也含有人可以平安离开的乐观与有为。人间的福分有深有浅,不过,最后一福,对于有病的没病的,对于或早一点或晚一点离开的,都是可以通过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努力去祈望和获得的。
采编者感言:
“姑息治疗”带给人以关怀和温暖,但大医院的“姑息治疗”科面临床位极其紧张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晚期癌期患者,还有更多的病入膏肓的或者走向衰竭的老人,他们如何安度人生的最后一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成文武主任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宁养概念、增设宁养服务。
所幸的是,这般努力在上海乃至全国已经开始,如上海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中心的安宁护理中心,这里是临终期病人在人世最后的“家”;如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运作的新华宁养院,以上门服务为主,使用镇痛剂帮助病人控制痛苦,使病人安详地享受家居生活,并不断地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和家属。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了从个人到国家都为之关注的话题。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回到身边、转到个人和家庭上来。
是的,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老去。70、80后的我们,目前遇到的是父母正在老去。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当父母老得走不动了怎么办,也可以不去想当父母生病了怎么办,但是,从现在开始,多陪陪父母,好好地爱他们吧!而不是到了那一天突然到来的时候才后悔。爱,不要等待。, 百拇医药(宁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