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家庭·生活版》 > 20138
编号:13721110
尔冬强:生活在路上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38
     用镜头与历史对话,用镜头思索当下的生活,尔冬强走出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他是摄影家,也是思考者,更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生活家。

    用镜头对话历史 思考生活

    Q:在您新落成的艺术中心里举办的第一场展览是“尔冬强对话斯坦因——跨越百年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重走丝绸之路是您在2000年制定的计划,当时你是想用15年的时间来做这个项目。是什么促使你有了这样的想法?

    A:我20岁的时候就走过丝绸之路,但是那时还没有想过要把它当做课题来做。后来在《上海道契》中看到的一份道台与白头商人签订的契约,促使我有了重新出发的想法。

    “白头商人”曾活跃于丝绸之路,为何他们又在鸦片战争时期出现在上海?我觉得很好奇,于是沿着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足迹一路寻找,经过他们曾居住的村庄,又跟随他们的脚踪,从7世纪阿拉伯人的杀戮中劫后重生,逃至印度,最后迫于西方列强的霸权统治,辗转来到上海。
, 百拇医药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双重穿越,既是地理穿越,也是历史穿越,很过瘾。同时在行进的路上,我又发现这条曾经繁华一时的路有很多题材可以挖掘,于是丝绸之路渐渐变成了一个项目。

    Q:15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您是如何坚持到如今的?

    A:当我告诉朋友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踏遍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诸国,用镜头记录自己的考察成果,并最后出版一套完整视觉文献,很多人把它当成一句玩笑话。哪个摄影家会制定一个时间跨度这么大的项目?15年间的变数谁又说得清呢?其实恰恰相反,15年还是说少了,这条路上值得挖掘的专题太多,这个项目起码还得延长好几年。

    至于方式,我每年都会拨出几个月的时间,制定详细的行走计划,驾车深入腹地做调研,然后回来整理资料,查找问题,准备下一次的行程。

    Q:您是第一个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人。近年来除了丝绸之路,您坚持以采访的形式做口述历史,中国美术学院的邱志杰教授把您称为民间影像历史学家。您为什么对历史题材那么感兴趣?视觉文献与纪实摄影有什么区别?
, 百拇医药
    A:其实做口述历史是源于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以前仅一山之隔,就能见识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发型,不同的风俗习惯,令每一段旅程都充满惊喜。可现在,村里人忙着进城打工,赚钱多了,自己的生活却少了。虽然我们在当地能看到一部分风俗,但绝大部分是为游客穿戴起来,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歌唱。因此,不仅仅是服饰、发型的改变,是城市化进程推动着生活迅速发生着质的转变。

    过去的生活一去不回了,但一些精彩的章节应该被保留下来。虽然看不到物理的遗存,拍不到生活的原生态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是它们还留在老人的记忆深处,可以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挖掘出来。时时有一种紧迫感催促着我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这样鲜活的资料也很难再找到了。口述史与摄影师的本职工作距离很远,但是与摄影师的本质又有一种相通之处:发掘生活,记录生活。

    爱上旅行与摄影的理由

    Q:丝绸之路古代曾是中西方文明的一条通道,而口述历史是在挖掘城市过去的故事,您对这些题材感兴趣,是否与家庭背景有关?因为据说您的祖父曾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军官。
, http://www.100md.com
    A:会有一定关系。我们家上两代人都是吃洋行饭的,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因为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缘故,这批人最先眺望到了西方文明,不但是家庭的氛围,城市的氛围也因此而改变。举个最小的例子,上海人挤公共汽车。不管多拥挤,上海人总会想办法在狭小的空间内,尽量与旁边乘客的身体保持间隙,不妨碍到对方。讲究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规矩与分寸就是国际流行、认可的相处之道。

    Q:您对摄影感兴趣是因为父亲吗?

    A: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小的时候,父亲送我的礼物只有一架照相机,但因此改变了我的一生;十几岁的时候,他又鼓励我在放假时带着相机去旅行,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文革的时候上不了学,父亲亲自在家里为我上课,给我开书单。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的收获并不比现在那些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少。

    Q:年轻时您在旅途中有什么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吗?

, 百拇医药     A:走出都市,我走进了山村。目之所及不再是人的风景,更有对自然生命的感知。上海人多热闹,而在外地的小山村里,满眼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要找人打牌、喝茶都得走上好几里路。但是,生活并不会因为宁静而变得了无生趣:鸡、犬、骡子、马,与你朝夕相对,用它们的方式和你沟通交流,陪你过日子。当你意识到它们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时,天地反倒变得广阔而富有生机。

    走出了熟悉的生活,我体验到的是另一种生动而丰富的图景。上海是最先眺望到西方文明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活力,摩登的生活。而走在70年代的徽州的青石板路上,周围是白墙粉黛,时有甩着宽大衣袖、缠着小脚的老太太从身边经过。没有一丝现代生活渗入的痕迹,甚至一个普通的塑料桶都难得一见。因为当地女子陪嫁的圆木桶都有十个以上,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完。古镇好像被上了一层可以消解抵挡外界一切变革的保护罩,人们悠然而从容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这让我有了种穿越的体验,自己一下子回到了明清时代,现在想来依旧很难忘。

    尔冬强的“理想国”
, 百拇医药
    Q:去过那么多的地方,您觉得生活的理想国应该是怎样的模样?

    A: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生活风貌。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和谐而宁静地有序前行。当一个人在自己的轨道上呆腻了,无聊了,就去旅行。在路上他能遇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他又能看到不同的生活。人与生活都是一种风景,看够了可以回到自己的轨道上继续生活,也可以在旅途中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展开新的人生旅程。

    所以,年轻人大可不必急着买房安定下来,而是应该存钱去旅行。例如好多欧洲人,开着房车去旅游,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就住下来了,从一年两年到五年六年甚至更久。喜欢海边、喜欢潜水的人可以在海边住下来,做一名潜水教练;喜欢田园生活的人可以在农庄里找一份工过日子。见识了生活的丰富与多样,你会更清楚自己喜欢、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Q:旅行的意义是人们常常探讨的话题,对您来说,这种在路上的生活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A:它让我感觉到很充实,因为这是我所喜欢、并感到满足的生活状态。

    在旅行中你可以看到充实并不是局限于一种生活模式,世界很大,总有你想不到的精彩在前面等着你。每个人都可以在旅行中获得启发。

    例如,我在澳大利亚农场的时候,女主人给一家人做好早饭后,开着小飞机到市区去做头发、修指甲,和朋友聊天吃饭,然后再驾着飞机到超市去采购。在超市的门口停满了的不是汽车,而是小飞机,因为这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到晚上她又飞回农场。快到家的时候,她掏出对讲机告诉丈夫自己的方位,而丈夫则带着人拿着灯站在空旷的草原上,为她照出一条跑道,引领她回家的路……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能想象得到热闹的城镇与宁静的乡村之间的切换,是如此迅速却又自然而然吗?

    再如,在外国的酒吧里,我时时能见到一群领着周薪,拿着啤酒杯,大笑着聊天的年轻人。喝得高兴了,聊得开心了,就有了火花,或许就交上了朋友,或许成为了恋人,若是相处觉得越来越合适,就步入了婚姻殿堂。这与我们现在都市中,不少年轻人由父母带着、压着去相亲的情况截然不同。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又会对你的爱情观、生活观产生影响。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旅行最大的意义是去发现,去改变,去争取更充实的生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