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存在论转向及其内涵
翻译的存在论所欲求的不是对本质主义、原文中心论的建构性诠释,也不是对翻译之本质的“应然”构筑,而是一种回归译者生存本身的存在论诠释。它将翻译之发生带入了一种(译者)存在论的“此在”之“在”中。它主张任何原文都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的东西。源文以译文的方式所存在的,只是被抛在具体感性时空中、并不得不与译者共在的具体文本。这一存在主义思路颠覆了回归原文的“等值论”、“忠实观”与“同一性”,而把源文之命运迁移到了具有自身境遇规约性的译者身上。在译者那里,他/她自身的处境具有“在场性”;相反,原文却只具有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文本性,不具有存在的真实性。任何源文对于译者而言就只具有想象性,而想象性之“落实”只有依靠译者感性具体的在场性。在翻译涉及的诸要素及其关系上,他们认为,翻译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包括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源语与目的语以及更大的源语世界与译语世界,彼此都不是单一者,更不是起源于自身而归于自身的同一者,也就是说,与源文等同的译文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主张与源文绝对同一性的“忠实观”,是一种毫无前提条件的虚假承诺。本雅明就直接地否定了原文与译文间的同一性。他指出:“如果它存在于对真实的复制,在此就证明,如果译文全力追求的是与源文的相似性,那么,任何翻译都是不可能的”(陈永国,2005:68)。 源文与译文彼此只能指向各自的相邻者,彼此指向外在于他物,又内在地包涵它物的存在。译者只要一出场,就将作者纳入了自身之中;原作只要一出场,就向译文发出了吁请。它们之间的关系颇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讲的“被欲望的对象”。彼此欲望,彼此唤醒,彼此移入对象之中。
譬如,女性主义之所以对翻译研究产生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