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7906
本土化视野中高校心理咨询的弊端及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1期
     由此可见,本土化的最大敌人不是发展水平低下与处在附属地位的现实,而是处在低水平移植与附属地位而不以之为耻的麻木和学术创新意识的泯灭。只有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一种逼视的眼神审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及其模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正当性,并从东方文化特质与中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环境出发,努力探索属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才有可能避免对本土化问题的麻痹,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

    3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多层次的文化差异

    3.1不同而共存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美国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国社会的良好解释力。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社会背景中,就会导致很多误解[6]。例如在传统上,西欧与美国的文化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指向的,对于成就的认识往往是以个人的成功作为标准的,追求个人的成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认识是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标准不是依据个人的成功,而是集体的成功。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与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冲突。在米德看来,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则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而且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书面,而不是正统观念[7]。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单一的文化类型,但具有较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却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欧美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这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尤为明显。

    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共存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与欲摆脱附属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对于文化与知识生产标准的争夺会日益剧烈。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理论如何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实现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 http://www.100md.com
    3.2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不同文化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变的加快,我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源于类似欧美的文化场景。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贫困与富足差距加大所带来的问题。这种以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支配与被支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场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所未曾涉及的,却是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盖的。

    虽然从传统文化背景角度上看,来自于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当把差异比较的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大学生,由于其生活场所的城乡差别,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农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是封闭和贫穷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实际上不是面临着相同的大学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群时,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贫穷等问题,而且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强,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倾诉,避免用一些严厉的话语伤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物质丰裕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咨询者应更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 http://www.100md.com
    而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当中,所考虑的场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样的城市场景中的富有与贫困的人群,并不是我们所要普遍应对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文化差别。考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视野转向国内区域时,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3.3中国人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

    除了国际文化差异与国内区域文化两个层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还需要对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所特有的个体性情与心理行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语世界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在具体的咨询实践中,必须考虑这种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系统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常会涉及“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咨询者要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咨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倾听来访者倾诉,但不提具体的建议,最后由来访者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显然,这同英美等国家比较直率、比较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与心理特征有关。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将之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中,则可能默认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事实上,这种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马哈蒂尔在评价亚洲人与美国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时指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间接、调解、迂回曲折、非评价、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9]。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老成温厚、消极避事、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幽默滑稽;罗素认为中国人宁静淡泊、死爱面子、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贪心、怯懦与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甚深的中国人是内敛的、爱面子的、仁义的、服从权威的,而其中“内敛”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与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得不怀疑“非指导性疗法”对中国人的适用性。要想不犯忽视理论的源产地与应用对象差异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对大学生个体时,充分考虑在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对咨询的某些原则加以创新。中肯的观点是既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同时又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来访者看成是一个“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理论里规定的某种“抽象人”来对待,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带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 http://www.100md.com
    4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自出现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整体上仍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影响了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认识。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区别,把良好的服务态度加上给予来访者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当作是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把对群众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当作集体心理治疗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让我们看到希望,关键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变。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重理论而不重本土实践的状况。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论只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没有实践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国外的理论为依归,以介绍、解释与验证国外理论为荣,就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中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分纠缠于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过分强调某一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可适用性,而不关注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现阶段,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关注超过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和怎样普及心理咨询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精通咨询理论的人忙于讨论理论上的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实践,不懂咨询理论的人则通过热线、面谈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工作的局面。, 百拇医药(叶映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