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26871
高焦虑初二学生的归因训练实验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5期
     【摘 要】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高焦虑水平初中生的考试归因和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学生考试归因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对随机选取的761名初二学生进行前测,将归因不适当的82名高焦虑者采用性别和学习水平1∶1分层的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六周共九次的归因训练,每次干预人员均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言语交流,但不进行归因指导。归因训练后对两组进行后测。结果:两组前测考试归因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后测评分比较:①原因归因方面:在成功的情境下,训练后实验组的心境(2.5±0.4/2.7±0.4,t=-2.75, P=0.007)、能力(2.4±0.4/2.7±0.5,t=-3.05, P=0.002)、持久努力(2.2±0.4/2.4±0.4,t=-2.40, P=0.017)得分低于对照组,临时努力(2.7±0.5/2.3±0.6,t=3.48, P

    1.3.2.2 个别干预

    个别干预采用咨询与定向训练两种形式,与集体干预同步对实验组35人进行干预。咨询:研究人员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归因倾向,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帮助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定向训练: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针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对获得点滴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地加以强化,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再如,努力在短期内可能对成绩的影响不大,因此教师在小测验后可以适当地对成绩予以调整,对那些学习很努力的学生的评判分数予以适当的宽松,目的在于让其了解努力在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对差生要正确地使用言语评价,鼓励其做出积极的归因。, http://www.100md.com(邹 敏 韩仁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