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3761
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11期
     4.2 理论模型

    4.2.1 Young的ACE模型[13] Young1999年提出以可用性、控制性和兴奋性3个因素来说明强迫性互联网使用的形成过程,并将它们看作促进网络成瘾过程的3种潜在变量,即所谓的ACE模型。其中,可用性指网络信息的可利用性、网上交互范围的大小和色情图片的吸引力;控制性指个人对电子交互方式中可感知的隐私性信息的可控制程度;兴奋性为网络信息对个体 内部情感的激活程度。该模型的建立对于理解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并指导相应治疗计划的制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2.2 Davis的认知一行为模型[14] Davis认为认知(cognitions)在形成和维持PIU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提出认知一行为模型。许多PIU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不健全,这就成为了PIU症状产生的必要病因,而认知不良则是PIU的近期病因,是引发一系列与PIU相联系症状的充分条件。患者一旦获得与互联网联系的刺激后,认知适应不良的歪曲思维就自动发生,进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冥思苦想,这又导致了更有强化作用的记忆在患者脑海中重现,从而维持了PIU的恶性循环。
, 百拇医药
    4.2.3 Grohol的阶段模型[45] Grohol1999年提出阶段模型。认为所谓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该模型认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或者有经验的网络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第二阶段: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Grohol认为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但不同的个体需要花不同的时间。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是在第一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4.2.4 生理-心理-社会模型[9,46] 日前,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在众多实验和理论成果基础上提 出的生理一心理一社会整合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网络成瘾。①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②心理因素:获得心理体验上的兴奋感与避免停用时的痛苦,可能对网络成瘾的用户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成瘾发生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健康的网络使用转变为病理性并加重的强化物。③社会因素:社会性分离可能是网络使用带给用户的消极影响的原因之一。人际关系的冷漠可能也是导致网络成瘾出现的一个原因。网络成瘾可能是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暴露方式,把问题完全归于网络使用者是不全面的。
, 百拇医药
    5 PIU的防治

    目前关于PIU的防治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内外的多数学者从健康宣教、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几个方面对PIU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5.1健康宣教

    国内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涉及较广,但大多仍属经验性的、非针对性的干预建议。主要还是强调加强网络教育,端正上网态度和动机。通过教育形成正确舆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使用网络的观念[47]。学校教育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视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学生愉快的情绪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倾向[48]。此外,在发挥校园网信息和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利用校园网开展心理疏导工作[49]。上述种种措施仍旧为政策性的指导建议,国内目前也没有人群干预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5.2 心理干预
, http://www.100md.com
    Young和Davis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各自的认知-行为疗法。Young[13]重视对成瘾者的行为矫治,根据刺激-反应的联结原理,使用计时工具、提醒卡片、强制隔离、重新学习及社会支持等外部手段来改变网络特定项目的使用行为和习惯。而Davis[14]强调弄清楚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让患者暴露于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认知。重视网络使用者元认知能力的开发,尊重自我矫正能力,立足于调整使用者的网络意识和对强化体验的认知评价。同时鼓励患者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积极实现自我。上述干预措施也只是Young和Davis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性干预措施,缺少相关人群干预结果的数据支持,因此只能为PIU的干预提供指导。

    国内目前关于PIU治疗研究最多的主要集中于心理治疗,如杨放如[50]等采用焦点短期疗法和家庭疗法治疗52 例青少年PIU者,治疗后的网络成瘾问卷评分及上网时间、频率均明显下降,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54 %(32 例)和86.54 %(45例);梁宁建等[51]的研究证明,运用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EC)训练,促使网瘾者形成新的互联网信息-评价联结,使他们更容易从新的角度来提取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从而有可能改变其成瘾性的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邵智等[52]根据20例中学生成瘾者的临床心理特征分别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进行成瘾行为矫治。认知疗法主要包括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行为疗法主要包括行为契约法、强化法、厌恶疗法,经2个月每周1次的治疗后,患者的成瘾耐受性、戒断反应、人际与健康、时间管理及成瘾总分较矫治前有显著变化;杨彦平[53]将自愿加入的网瘾者组成一个辅导团体;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团体互动形式,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结果反馈、跟踪强化过程中提高网络使用者的矫治信心和自律能力。经过对20位成瘾者近3个月的团体辅导,成员在上网时间控制、人际协作、自信心等方面成效显著,干预前后在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机制方面有显著改进;于衍治[54]根据前来求治的成瘾者的成瘾原因、成瘾程度、性格等特点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知识教育、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共享、干预者总结反馈等形式,经过3个月、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使得患者在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有显著的改善。分析上述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也只是处于临床探索阶段,要想进行临床推广尚需大样本研究进行论证。
, 百拇医药
    5.3 药物治疗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在PIU的药物治疗中被应用的比较广泛,如果合并心理治疗,治疗效果较好,Shapira[55]的研究中,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 %)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情绪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杨国栋[56]尝试“先破后立”的方法,先用一定剂量的东莨菪碱,达到“破”网瘾的目的,然后采用心理疏导、中医耳针、中药调理、外出参观旅游等手段达到“立”积极人生观、戒断网瘾的目的,经过对6例患者治疗前后前述项目的比较及不定期回访,发现治疗效果明显,上网时间和行为减少;陈秋明[57]对伴有较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症状或戒断反应较为严重的网瘾者,在使用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的同时辅以药物治疗,药物采用阿普唑仑片或丁螺环酮片或氟西汀胶囊,结果在15例患者中,痊愈者5例,效果显著的7例,有效者6例。上述药物研究的开展为在生化领域研究PIU提供了支持,也为PIU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现有的干预模式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防治PIU的方案,即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对PIU高危人群进行教育和疏导,做好第一级预防;对那些可疑PIU者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其社会功能尽量保持完好;最后必要时合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降低PIU对人群的损害。, 百拇医药(赵 萌 黄悦勤)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