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初步分析
【摘 要】目的:对编制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进行试测,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在本现况调查中,方便抽取北京市某非重点中学的1240名学生进行网络使用自评量表测试,并随机选取其中的130名学生进行三周后的重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试测样本进行初步分析。结果:量表重测信度(r)为0.74(P<0.01),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因子,因子负荷数在0.382~0.811之间,累计贡献率为60.1%;将单侧95%(即x+1.645s)作为阳性界值点,此时灵敏度为26.9%,特异度为94.0%,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8%,且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9.9%vs.4.2%,P<0.01),高中生检出率高于初中生(8.4%vs.4.7%,P<0.01)。结论:自编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有满意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调查提示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
【关键词】 网络成瘾;中学生;信度;效度;量表编制;现况调查
, http://www.100md.com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1.017
中图分类号:B846、 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1-0063-05
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渗透到了计算机使用人群当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中18~24岁的青年占31.8%,18岁以下占19.1%[1]。互联网的出现,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因此,网络使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199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I. Goldberg首次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一词[2],随后针对IAD的研究就不断地在进行着。
, 百拇医药
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多是直接采用国外量表的译本[3-6],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难以消除,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本研究在编制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基础上,将量表在中学生人群中进行试测,评价其信度和效度,为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较为科学的检测工具;同时通过对样本人群的具体分析,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定量描述,为进一步探讨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对网络成瘾人群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方便选取北京市某非重点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31个班的1240名学生进行试测,并当场收回全部量表,有效1148份。其中男生523人(占45.6%),女生625人(占54.4%);年龄11-22岁,平均年龄为16±2岁;初一150人(占13.1%),初二169人(占14.7%),初三171人(占14.9%),高一227人(占19.8%),高二231人(占20.1%),高三200人(占17.4%)。三周后,在上述样本中随机选取初中1个班、高中2个班共130名学生进行重测,回收有效问卷115份。
, http://www.100md.com
1.2工具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Edition,DSM-Ⅳ)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7]、美国学者Young的8题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20题网络成瘾量表[8-9]、中国台湾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10],通过专家咨询法编制网络使用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36道题目,包含了自我控制能力(控制)、戒断表现(戒断)、否认表现(否认)、自我怀疑及负性评价(评价)、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影响)、情绪症状(情绪)、躯体症状(躯体)、可能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原因)、使用网络的目的(目的)和说明时间标准(时间)10个方面。采用1~5级评分。
1.3统计方法
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信度评价包括重测信度和同质性信度的评价,效度评价包括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结构效度的评价;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试测样本进行网络成瘾的探索性分析,通过计算检出率和χ2检验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和年级分布进行描述。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量表的效度
2.1.1结构效度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主成分抽取因子,经最大正交法旋转后共提取出了8个因子,其旋转后的特征值在1.038~5.248之间,累计贡献率为60.1%。量表题目与各因子间的负荷见表1。8个因子分别命名如下:F1因子命名为自我控制因子,与量表编制构想中“自我控制能力”的题目相符;F2为损害症状因子,与量表编制构想中 “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和“情绪症状”的题目相符;F3为否认症状因子,与 “情绪症状”、“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出现的躯体症状”的题目相符;F4为戒断症状因子,与 “戒断表现”的题目相符;F5为情绪改变因子,与 “自我怀疑及负性评价”和“可能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 的题目相符;F6为时间标准因子,与 “说明时间标准的题目”相符;F7为躯体症状因子,与 “出现的躯体症状”的题目相符;F8为使用目的因子,与 “使用网络的目的”的题目相符。
, http://www.100md.com
将因子分析所选出的8个因子与量表所评定的10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分析(表2),显示95%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因子分析所选出的各因子与量表评定的内容相关,量表的结构符合设计构想。
2.1.2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价内容效度。将量表编制题目与量表编制目的之间的相关程度用“非常相关”、“相关”、“不相关”和“非常不相关”4个等级表示,然后根据专家选择“非常相关”和“相关”的比例来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显示除量表中第35题外,其他题目均有90%以上的专家选择了“非常相关”和“相关”,表示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
2.1.3效标关联效度
2.1.3.1 诊断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Edition,DSM-Ⅳ)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物质依赖和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7]、美国学者Young的8题网络成瘾诊断问卷[8],并咨询临床专家制定了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评价效标关联效度的效标。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1. 持久、反复的玩游戏/上网行为(病程标准无具体限制)。需具备以下5条(症状标准):(1)渴求感。迷恋游戏/网络(回想以前的游戏/上网活动,或期待下一次玩游戏/上网),对游戏/上网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2)耐受。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为了达到满足,需延长游戏/上网时间;②游戏/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明显下降。(3)失控(明知故犯)。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曾努力想控制、减少、停止游戏/上网,却做不到;②明知游戏/上网的不良后果(持续或复发性的社交、学习、身体或情绪问题),但仍不顾这些情况而持续游戏/上网。(4)戒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①当试图减少、停止游戏/上网时,感到坐立不安、忧郁、易怒;②当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游戏/上网时,符合A或B,A在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上网行为之后的几天到1月内,出现下述两项或更多的症状:a 精神运动性烦躁;b 焦虑;c 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d 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e 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由于以上症状导致了忧郁或社交、工作以及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损害。B急于使用网络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5)失控(时间管理)。游戏/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具备以上5条的同时,以下3条中应至少具备1条(严重程度标准):①因为游戏/上网而甘冒风险,致使重要的人际关系、学业及其他方面受损(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学习或娱乐活动;人际关系恶化;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状况变差;不良情绪)。②曾向家人或其他人说谎,隐瞒自己沉溺于网络的程度。③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烦躁不安情绪的方法(如无助、内疚、焦虑、抑郁)。2. 游戏/上网行为不能用躁狂发作解释(排除标准)。, http://www.100md.com(赵 萌 黄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