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开放式病房中的心理治疗(1)
【关键词】 心理治疗;开放病房;动力取向;介绍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3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38-04
1980年代后,西方日间医院和社区康复模式在社会经济各种力量的影响下兴起,多数住院治疗成为一种急性干预形式(2~14天),目标是尽快处理危机、降低困扰、减少自杀风险。在这种环境里,与心理治疗有关的主题只限于对既往门诊心理治疗的评估和建议患者是否在出院后进行心理治疗。Schene的回顾性综述认为对于那些精神障碍非急性期,但十分麻烦的患者而言,中等住院时间(intermediate length-of-stay)的治疗可能更为适合,如严重的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1-4]。这种治疗模式不强调使用大剂量药物来处理症状(通常是阳性症状),认为这种处理其实是掩盖了某些重要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问题等[5]。其治疗目标更多是增强患者自我功能,促进其社会功能和人际能力的发展。这种中等住院时间的治疗通常会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因为只有认可患者的理性行为主体,才能达到其治疗目标。开放式病房本身则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设置,一种治疗形式[6]。Silvan从动力性思路讨论了病房治疗的两种模型,文化(culture)模型和加法(additive)模型[7],本文按照这两种模型的思路来探讨开放式病房中的心理治疗。
1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认为住院环境并非是治疗的简单背景或者框架,住院环境本身就是治疗[8]。文化模型和客体关系有关,如Winnicott的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