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方法论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关键词】 Q方法论;Q技术;Q方法分析器;操作性的主观性;临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1.7,R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5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14
Q方法论首先由斯皮尔曼的学生Stephenson于1935年提出[1],并在1953的著作中进行了详细阐述[2]。但因Q方法与传统的因素分析概念相背离,遭到同时代科学家的严厉批判,所以Q方法曾一度遭到废弃。直至最近20年,Q方法才冲破种种阻力,恢复了其在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地位。
Q方法是对个体主观性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主观描述的分类和排序来揭示其内在世界。当不同被试分类排序结果间差别较明显时,借助于直接的观察即可以作出归类;但随着所要比较维度数量的增加,分类排序结果间相似程度的复杂性提高,需借助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现代统计方法来揭示所要研究问题的内在特点及规律。
Q方法为系统研究诸如观点、意见、信念和态度等主观性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Q分类表示被试对不同陈述的主观理解,据此可以展现被试的主观观点或轮廓。通过主观轮廓间的相关来反映被试间观点的相似性,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人群对某个主题观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如果个体具有不同的偏好,则轮廓图间应该不存在关联;如果相关,则说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而单个个体可据此作为参照进行测量和解释。
20世纪70年代,Q方法逐渐兴起和发展,如今Q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国内研究中的应用少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