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吉总说“我知道”
我6岁的儿子吉吉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次我给他讲解一些知识时,他常常还没弄明白就随口说:“我懂了。”有时甚至我刚一开口,他就大叫;“我知道,我知道了。”现在他就要上学了,我怕这种不求甚解的习惯会影响他的学习。请问我该怎么办
江苏南京 王 芸
首先,我认为你给孩子戴上个“不求甚解”的帽子过大了一点。因为孩子还小,知识有限,对很多问题不可能达到像成人那样“甚解”的水平。当然,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总是毛毛躁躁,也有必要在教育中帮助他调整一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导致孩子所谓“不求甚解”的原因:
1性格使然。性格活泼的孩子思维敏捷,反应灵活,但是,由于他们广泛地接触事物,所以,注意力极容易转移,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也很难太深刻,一个问题还没搞清楚,就忙着关心另一个问题去了,因此就显得毛毛躁躁,“不求甚解”。
2为满足虚荣心或维护自尊。有时,孩子出于虚荣心,在问题还没搞懂的情况下,就声称“我知道了”,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有的时候,孩子似懂非懂,但又怕别人说他笨。有些父母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耐烦,或者曾经说过“还没听懂呀,小傻瓜”之类的话,就更容易导致孩子不懂装懂。
, 百拇医药
3贪玩。有的孩子玩性大,为了争取自由玩耍的时间,他没有多大的耐心听父母讲解,因此,以敷衍的态度说“我懂了”,好抽身去玩。
4父母的讲解方式失当。有时父母给孩子讲过于深奥的问题,或讲解语言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讲解条理不清,不简洁明了,孩子会觉得父母口罗口罗唆唆,很厌烦,为了避免继续难受,他会选择最好的逃脱方法,那就是告诉你“我已经听懂了”。
5对所讲的问题没有兴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兴趣的领域,如,有的孩子喜欢探求天体运行的奥秘,有的孩子喜欢捉摸汽车的原理,如果碰到的问题是孩子不感兴趣的,他就不想花时间去求“甚解”。
6惧怕权威。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显得高高在上,孩子不敢亲近,那么,孩子即便对某些问题想求“甚解”,也不敢开口,只好不懂装懂,“不求甚解”了。
其实,生活中这些看似毛手毛脚的孩子有许多优点,如:活泼、反应敏捷等,需要父母好好保护,使他们既广泛地关注事物,又形成对某些问题深入探求的好习惯。父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百拇医药
1给孩子讲解适量的问题。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量多地接受知识。但是,如果无论是看电视还是游公园,父母随时随地都表现出一副教育者的样子,会使孩子觉得累,这和孩子追求轻松、自由的天性是相抵触的。孩子既不想自己难受,又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只好采取敷衍的态度随口说“我懂了”。而且,时间长了,会使孩子习惯于以这种态度对待所有的问题。因此,父母应给孩子准备适时的问题,并要求他深入了解下去,做到“少而精”。
2深入浅出,条理清楚,简洁明了地给孩子讲解。讲解时,父母可选择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同时,最好是能列出个一二三来,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概括性、条理性有很大帮助。
3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有耐心。父母的表情,语气是不耐烦还是充满鼓励,孩子能清楚地判断。千万不要用“笨”、“怎么还没懂”这样的语言,这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勇气。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可以假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如“刚才爸爸讲的道理,妈妈还没听懂,你能讲给妈妈听吗”或者不妨故意出错,让孩子来纠正你。
4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发现孩子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么就有必要给孩子创造一种气氛,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如,给孩子买精装的画册,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给孩子听优美的乐曲,提高他的音乐鉴赏力,给孩子买拆装玩具,和他一起拆开、组合,培养孩子对机械制造的兴趣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某方面有了真正的兴趣,就不怕他不求甚解了,只怕到时你的知识就不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了。
6对孩子的理解能力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在父母看来,孩子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按儿童的理解能力来评价,可能是恰到好处,合情合理。父母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以免给自己、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