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543349
我从哪儿来,我安全吗?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父母必读》 2007年第4期
我从哪儿来,我安全吗?
我从哪儿来,我安全吗?

     话题:我从哪儿来,我安全吗?

    教子有方

    妈妈,我是从大街上捡来的吗?

    我是不是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该怎样拿捏分寸?什么时候该直白地告诉他一些关于生命起源的知识,什么时候又该避实就虚?让讨论从两位妈妈的答案开始吧。

    答案1 你是从星星上来的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回来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有一天,妈妈和爸爸去看星星,正好有一个星星落下来了,就有了你。”孩子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很长时间都没再问了。可是后来他长大了一些,麻烦突然来了。我一要出门散步,孩子就会说:“妈妈,你出去的时候一定要低着头走,我可不想要小弟弟或小妹妹。”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
, http://www.100md.com
    ——丁宝妈

    答案2 你是最棒的种子

    和很多孩子一样,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问过我:“小娃娃是怎么来的?”我告诉她,爸爸给妈妈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和妈妈的一颗种子合在一起,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个叫子宫的地方(也就是小娃娃的房子里)长啊长啊,就长成了小娃娃。我还告诉她,长成她的那颗种子是很多种子中最棒的,因为它跑得最快,所以她第一个跑到妈妈的种子里,别的种子就进不去了。女儿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她为自己来自最棒的种子感到骄傲。

    ——佳咪妈

    专家看法

    如果在20年前,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相信很多成年人会不以为然,严厉者甚至会训斥孩子想入非非。相比之下,两位妈妈的做法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她们承认孩子提问的权利,重视孩子求知的愿望。于是,无论是美丽的童话,还是娓娓道来的写实,她们都在努力让孩子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诗意地理解生命的由来。不过,稍有遗憾的是,妈妈们似乎只是从自己认为“好”的出发点来设计回应的内容及方式,并没有事先了解孩子提问背后的独特需求。
, 百拇医药
    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吗?不一定!如果我们先不忙着给孩子“圆满”的答案,而是轻轻地蹲下身来,拉着孩子的小手,慈爱地看着他的眼睛,温和地问一声:“你怎么会这么问呢?”或许,我们会听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声音——

    “电视里有个小孩,爸爸妈妈对她不好,因为不是亲生的。你们老训我,我可能也不是亲生的吧!”

    “老师说,我不爱干净,肯定是从垃圾里捡来的孩子。”

    “我们班小朋友的爷爷说,他是从河里捞出来的。如果不听话,还要把他放回河里去。我怕你们也把我扔到河里。”……

    可见,孩子提问背后的需求并非总是如成人所预料。上述声音表达出孩子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关系的不安全感。他们在邀请成人协助改善关系,减少现实生活中的忧虑,而不一定是想听父母讲解生殖知识。成人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们的回应究竟是谁的需要?如果为了孩子,就要首先了解孩子的需要。
, 百拇医药
    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

    智慧、自在的人生更在于如何制造和运用有用的知识,而与孩子一问一答,正蕴含着培育孩子有能力制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提出:“我从哪里来的?”父母问一句:“你觉得呢?”就是在给孩子表达自我理解及观察的机会,给孩子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父母专心听孩子的理解,可以称赞孩子理解正确、想象力丰富、观察仔细、有独到见解等,还可以在孩子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

    最后,别忘了问一句:刚才我说的,你能听懂吗?如果孩子说懂了,称赞“真聪明”。如果孩子说“不懂”,就告诉他,现在这些对他不重要,等长大了就懂了。

    还要提醒的是,给孩子性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妈妈的责任。性教育的核心不是生殖教育,而是协助孩子懂得,作为一个有性的人如何在特定的关系中维护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如何尊重其他有性的人的身体权利。因此,爸爸的角色与妈妈同样重要。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单一性别的世界,而孩子正在多元化的表达中培育自己对于性与性别的独到理解。

    编辑/申艳(shenyan@bphg.com.cn)

    来源:《父母必读》2007年第4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