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09年第12期
编号:11851112
教育问与答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父母必读》 2009年第12期
     看书时间太久……

    Q:我有两个孩子,儿子3岁,女儿刚2个月大。儿子的问题是看书时间太久,一坐下来就能看1个多小时! 不知道三四岁的孩子阅读时间应当怎样掌握?另外,给2个月大的女儿应该选什么书?

    A:才3岁的孩子,能够专注地看1个小时的书,这样的习惯会让鼓励阅读的我们欣慰。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有点担心他的这种习惯:过了半个小时还不打断,恐怕确实会影响他的视力发展。

    3岁左右的孩子,眼部肌肉还处于发育阶段,不宜长时间保持紧张。通常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看什么都不宜超过30 分钟,年龄越小时间越短。作为成人,我们帮孩子安排活动时最好能做到动静结合,让孩子的视觉距离能够经常变换。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足够量的大运动,这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准。不能因为鼓励孩子阅读或者鼓励孩子专注,就把运动—这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削减掉。所谓的活动安排相对平衡,就是说在看半个小时书后,用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转换到其他的运动上,让他的视距得以不断调节。

    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看小老鼠为主角的书,你们可以一起看一会儿书后,用几个“小老鼠”的玩偶和孩子玩会儿游戏。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让游戏既可以满足孩子对小老鼠的喜爱,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借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至于2个月大的宝宝,给她选书时首先要想好为什么选。如果是想让她认识物品,那么现在还早了些,6个月以后再认也不迟。如果是想促进孩子的视力发育,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孩子视觉发育本身的程序。

    单纯从孩子视力发育的角度看,孩子一出生能看清的距离也就是妈妈喂奶时,孩子的脸到妈妈的眼睛的距离。其他更近或更远的东西,孩子可能都看不清。因此,简单地说,选择比较大一些的(孩子的拳头大小)、边界清晰的图,放在离孩子30厘米左右的距离,孩子就可以看见了。

    要记住,这种固定的近视距地看图,可不是看得越久越好。如果孩子太喜欢看了,看久了她会累的。成人要做的是把她的视线引开,看看别处。

    另外,生活中的实物都是发展孩子视力的好材料。如果我们能够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出现在她视野中的东西是什么,对她认识事物无疑是最有效的。

    兴趣太广泛?

    Q:女儿5岁了,钢琴、美术、跆拳道…… 她好像都挺有兴趣, 可以让她都去学吗? 另外,现在的兴趣班一般分为私人单独授课和集体学习,哪个更好?

    A:精和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每种才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如果孩子同时需要学习的规定项目太多,结果可能并不乐观:

    如果所选项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他就可能哪个项目学得都不精,到一定时候,孩子会因跟不上进度,或感觉不到进步而产生挫败感。

    兴趣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环境的支持,需要伴随发现的快乐。如果孩子的时间被多个规定项目所占满,而这些项目又都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孩子就无法进行自由探索和玩耍,更无从体验发现的快乐。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能力的拓展,也不利于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

    所以,当孩子表示对许多事情都感兴趣的时候,父母的选择就更为重要:可以把以纯技术传承的和有更多创意空间的才艺一起来学,把需要更多精细动作的和需要更多肢体动作的才艺学习相搭配。但无论怎么选,都要以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为依据,不要让这些学习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

    上课的形式,也各有利弊。单独授课,每次课收费相对高一些,但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一对一专心指导全部课时,并且比较容易把握孩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而集体授课,每个孩子平均得到的指导时间相对较少,老师不容易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单独授课,若教师属于耐心细致型的,孩子受益较大;但若老师比较严格、批评较多,则孩子独自承受压力和挫败感,这对孩子也将是很大的考验。

    集体授课也有优点,首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激发兴趣、取长补短。如果遇到爱批评的严格的老师,老师指导过程中的批评、指正带来的压力可由孩子集体分担,而不用独自承受。另外,当老师纠正别的小伙伴的动作时,当事人以外的孩子都能同时受益并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但特别要注意的是集体授课的师生比不能过于悬殊,超过了1:10,效果很难保证。

    无论是单独授课还是集体授课,如果孩子遇到的老师比较严格,回家练习时,父母就要更多地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同时,可以适时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将孩子遇到的心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作出适当调整。

    英语怎么学?

    Q:我很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 给他提供了各种条件,很小就开始学。但是,英语学习其实占去孩子很多自由玩耍的时间,会不会因小失大?

    A:其实,这并不矛盾。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从出生以后就已经具备学习世界各种语言的能力,如果能从小接触各种语音的话,就能保持对多种语音的敏感度。将来如果遇到好的环境和适宜的学习机会,这些语言的“种子”还是可以再萌发的。

    这个过程完全可以是快乐的:既让孩子感到快乐,又能在快乐中学到很多东西。就像我们一直主张的“像学母语那样学英语”,孩子在学母语时没耽误吃喝、没耽误运动,也没耽误对环境的探索。为什么?因为他每天都在学习其他事情的同时理解了语言,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运用他所掌握的语言。语言对他而言是鲜活的交流工具,而不是负担。

    回顾一下宝宝学习母语的过程:

    重复 面对新生的小宝宝,父母通常会边护理边说:“来,喝口水。”“呀,尿湿了。”“瞧,这是红色的。”不管孩子懂不懂,你都会不停地重复。然而正是这种和情景、动作完全一致的语言和重复,在帮孩子建立起语言的意义。

    宽容 过了些时候,孩子开始咿呀回应了。你会很高兴,绝不会说他说错了,回报他的是更多的“唠叨”,他也在这个咿咿呀呀的过程中练习了对发音的控制。

    先听懂 再后来,他用动作来表示他听懂了你的语言,而且他的“婴语”也更长了,出现了和抚养人相似的语音和语调,只是你还听不懂。这时候你也会很高兴,回报他的是你更加有意识地教语言:句子短短的,并不断强调地重复其中的一两个关键词。当然,孩子可能根本不去模仿你,你也并不在意。

    后会说 也许突然有一天,在他饥饿而又看不见你的时候会大叫:“妈—”

    交流有效 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欣喜若狂地抱起他来:“ 宝宝会说话啦!”你的行动告诉宝宝:语言更有效!这使孩子更愿意和你“ 语言交流”。大概只要2~3年,孩子就能够和你流畅地对话了!

    你是否也能够和孩子一起像这样走过学英语的道路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