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个情绪游戏,玩出好心情-0 ~ 1岁(2)
效果:可以让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哭闹等肢体动作来表达。
6.照镜子做表情
妈妈和宝宝一起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妈妈一边做各种表情,一边说出相应情绪的名称,让宝宝模仿。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妈妈还可以做出许多搞笑的表情,让宝宝模仿,并启发宝宝做出他认为好玩的表情。
效果:感受表情的多变,识别并表现多样的表情。
7.听快乐的音乐
平时准备一些律动歌曲,经常播放给宝宝听。随着愉快的节奏,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一起跳舞,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跟着曲调摆动身子、扭扭屁股。美妙的音乐能让宝宝的情绪长时间地保持愉快。
效果:帮助宝宝保持愉快的情绪,让他体验音乐的美妙。
8.听指令变表情
妈妈发出一些指令,让宝宝做出相应的表情,如“高兴”、“难过”、“哈哈大笑”、“哇哇哭”等。也可以让宝宝来发指令,妈妈变换表情。刚开始表达的表情要简单些,等宝宝熟悉后再逐渐扩展。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的表情,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温馨提示:
孩子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宣泄,而不是想办法去堵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将事情讲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到不愉快时,让他充分运用语言或者动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两岁的宝宝开始能够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了。比如,他们可以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躲开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走开一会儿,他会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他们还会通过游戏进行发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9.高兴,还是不高兴?
日常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妈妈给宝宝新买了玩具,宝宝有新衣服穿了,或者宝宝想去外面玩但天气却很不好等等,你不妨问一问宝宝感觉怎么样,引导宝宝说出“高兴”、“不高兴”、“开心”、“难过”等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语。
效果:引导宝宝关注自身情绪,认识心情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10.宝贝不哭
打针后、摔倒后、听到恐怖的闪电声后、亲人不在身边时,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引导宝宝说出“宝宝不哭”、“宝宝不怕疼”等话语,教宝宝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
效果:教宝宝尝试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情绪调节。
Tips:
游戏是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困惑和挫折,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很难将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在游戏中,这些感受和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抒发,帮助孩子修复创伤,战胜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2 ~ 3 岁
2 岁的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提高了,但是他们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再加上“第一反抗期”的出现,使得这一阶段的宝宝情绪表现很不稳定。爸爸妈妈要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宝宝理解事件与心情的关系,学会有效地表达与排解情绪。
1.讲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拍宝宝不同的表情,将照片冲洗出来。让宝宝看着自己照片上的表情,讲述自己当时的故事和自己的心情。妈妈还可启发宝宝做出更多搞怪的表情,然后拍下来,冲洗出照片后与宝宝一起分享。
效果:提高宝宝自我情绪识别能力,感受事件与情绪的关系。
2.玩角色游戏
创设一些情境,和宝宝玩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别人的情绪,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宝宝害怕去医院,害怕打针,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让宝宝通过游戏缓解心中的恐惧与不满。
效果:角色游戏对宝宝的情绪认知、表达、调控都非常有益。在游戏中,宝宝可以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角色的心情,学会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逐步通过角色的约束形成情绪控制机制。
3.掷表情色子
准备较大方块的色子一个,每一面上有一个情绪脸谱,六个面分别为高兴、难过、哭泣、惊讶、愤怒、害怕。游戏开始,家长和孩子轮流掷色子,看掷出的是什么表情。也可以根据掷的色子上的表情,说一个相应表情的词语,或者讲一件相关表情的事情。
效果: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对表情情绪的识别能力,而且由于游戏时将表情与事件联系起来,还能提高宝宝对情绪的分析判断能力。
4.听故事猜心情
和宝宝一起看图画书的时候,可以跟宝宝讨论或猜测一下故事中角色的心情。比如看着维尼熊吃到蜂蜜蛋糕时问宝宝,小熊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高兴吗?没有朋友和嘟嘟熊玩,它是不是很难过呢?
效果:通过对故事情节、线索的理解,能够初步学会猜测、体察别人的心情。
5.心情角落
和宝宝一起用大硬纸盒在家里布置一个心情角落,里面放上一些心情卡片、图书以及宝宝喜欢的布娃娃、毛绒玩具等。当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到心情角落里哭一会儿,或者和自己喜欢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倾诉一下自己的心情,还可以把表达自己心情的卡片贴到心情角落的墙上。
6.看录像讲心情
准备一些宝宝平日的生活照片或录像带,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片或图像,询问宝宝知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宝宝当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
效果:初步了解事件与情绪的关系,增强情绪认知能力。
7.心情故事
中午休息时间或者晚上睡觉前,妈妈和宝宝一起安静地谈谈各自的心情。妈妈可以先和宝宝说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或难过的事情,比如宝宝抱着妈妈,妈妈很高兴。之后让宝宝谈谈自己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玩具坏了,宝宝不高兴;今天去公园玩了,宝宝很高兴。
效果: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
8.戴面具,说情绪
妈妈画一些表示不同情绪的面具,如高兴、难过、生气等。游戏开始,妈妈分别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说出相应的心情,如“宝宝自己吃饭了,妈妈很高兴,亲亲宝宝。”“宝宝不理妈妈,妈妈很难过,宝宝抱抱妈妈吧!”之后将面具交给宝宝,鼓励宝宝也像妈妈一样,说出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效果:让宝宝学习表达情绪,抒发情绪。
9.睡前谈心时间
你在陪宝宝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最讨厌的事。你可以先说说自己感觉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宝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当宝宝说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妈妈要帮助宝宝寻找解决办法,排解不良情绪。
效果:教宝宝学会了解和思考自己的心情,并通过与妈妈的交流将不良的情绪抒发和排泄出来。
10.心情画
宝宝高兴或者发怒的时候,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随意涂鸦,把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画出来。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涂鸦,或者从旁抚慰,耐心地听宝宝讲出自己的心情画。
效果:引导宝宝将内心的感受、想法和情绪等转换成视觉符号,用涂鸦的方式表达出来,及时排解和宣泄不良的情绪。
11.赶走坏情绪
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宝宝的坏情绪有关的故事。比如吃药时大哭大闹,理发的时候躺在地上哭着不起来,去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着不让妈妈走等等,让孩子感同身受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模仿和学习正确的行为。
效果:通过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减少坏情绪的发生。
12.唱情绪歌
根据《快乐歌》的歌曲旋律,改编歌词后唱给宝宝听,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生气你就呼呼气,如果感到悲伤你就跺跺脚……”以此类推。妈妈唱的时候,宝宝可以跟着唱“拍拍手”、“呼呼气”、“跺跺脚”等,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效果:培养孩子合理地表达和发泄各种情绪的能力。
13.户外运动
当宝宝哭闹、情绪不好的时候,带他到户外和你一起追着、跑着打闹一番,或者踢踢小皮球,玩玩追影子游戏等。总之,只要能够让宝宝尽情地运动起来就可以,宝宝一会儿就会忘记烦恼,恢复平静了。
效果: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释放不良情绪。
Tips:
2 ~ 3 岁的宝宝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当大人的意愿与宝宝的自主意见不一致时,当自己想独立却
又能力不足时,宝宝很容易哭闹、发脾气,出现坏情绪。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表现,并学习发泄与排解的方法,对宝宝形成良好的个性非常重要。
4 种运动游戏让孩子更快乐
1. 双手接球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可以帮助他排除杂念,驱走愤怒、不安、沮丧等坏情绪。
2. 荡秋千 你把孩子放在秋千上,帮助他荡起来,每天玩上20 ~ 30 分钟,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快乐因子”。
3. 放风筝 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不仅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新鲜的空气,而且放线、收线等动作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变得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4. 水中追逐 找一个水浅的泳池、河边或海滩,和孩子一起追逐着跑。经常玩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当然,前提是你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孩子,要保证他的安全。 (郭丽华 寇丽娟)
6.照镜子做表情
妈妈和宝宝一起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妈妈一边做各种表情,一边说出相应情绪的名称,让宝宝模仿。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妈妈还可以做出许多搞笑的表情,让宝宝模仿,并启发宝宝做出他认为好玩的表情。
效果:感受表情的多变,识别并表现多样的表情。
7.听快乐的音乐
平时准备一些律动歌曲,经常播放给宝宝听。随着愉快的节奏,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一起跳舞,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跟着曲调摆动身子、扭扭屁股。美妙的音乐能让宝宝的情绪长时间地保持愉快。
效果:帮助宝宝保持愉快的情绪,让他体验音乐的美妙。
8.听指令变表情
妈妈发出一些指令,让宝宝做出相应的表情,如“高兴”、“难过”、“哈哈大笑”、“哇哇哭”等。也可以让宝宝来发指令,妈妈变换表情。刚开始表达的表情要简单些,等宝宝熟悉后再逐渐扩展。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的表情,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温馨提示:
孩子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宣泄,而不是想办法去堵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将事情讲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到不愉快时,让他充分运用语言或者动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两岁的宝宝开始能够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了。比如,他们可以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躲开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走开一会儿,他会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他们还会通过游戏进行发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9.高兴,还是不高兴?
日常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妈妈给宝宝新买了玩具,宝宝有新衣服穿了,或者宝宝想去外面玩但天气却很不好等等,你不妨问一问宝宝感觉怎么样,引导宝宝说出“高兴”、“不高兴”、“开心”、“难过”等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语。
效果:引导宝宝关注自身情绪,认识心情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10.宝贝不哭
打针后、摔倒后、听到恐怖的闪电声后、亲人不在身边时,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引导宝宝说出“宝宝不哭”、“宝宝不怕疼”等话语,教宝宝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
效果:教宝宝尝试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情绪调节。
Tips:
游戏是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困惑和挫折,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很难将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在游戏中,这些感受和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抒发,帮助孩子修复创伤,战胜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2 ~ 3 岁
2 岁的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提高了,但是他们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再加上“第一反抗期”的出现,使得这一阶段的宝宝情绪表现很不稳定。爸爸妈妈要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宝宝理解事件与心情的关系,学会有效地表达与排解情绪。
1.讲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拍宝宝不同的表情,将照片冲洗出来。让宝宝看着自己照片上的表情,讲述自己当时的故事和自己的心情。妈妈还可启发宝宝做出更多搞怪的表情,然后拍下来,冲洗出照片后与宝宝一起分享。
效果:提高宝宝自我情绪识别能力,感受事件与情绪的关系。
2.玩角色游戏
创设一些情境,和宝宝玩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别人的情绪,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宝宝害怕去医院,害怕打针,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让宝宝通过游戏缓解心中的恐惧与不满。
效果:角色游戏对宝宝的情绪认知、表达、调控都非常有益。在游戏中,宝宝可以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角色的心情,学会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逐步通过角色的约束形成情绪控制机制。
3.掷表情色子
准备较大方块的色子一个,每一面上有一个情绪脸谱,六个面分别为高兴、难过、哭泣、惊讶、愤怒、害怕。游戏开始,家长和孩子轮流掷色子,看掷出的是什么表情。也可以根据掷的色子上的表情,说一个相应表情的词语,或者讲一件相关表情的事情。
效果: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对表情情绪的识别能力,而且由于游戏时将表情与事件联系起来,还能提高宝宝对情绪的分析判断能力。
4.听故事猜心情
和宝宝一起看图画书的时候,可以跟宝宝讨论或猜测一下故事中角色的心情。比如看着维尼熊吃到蜂蜜蛋糕时问宝宝,小熊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高兴吗?没有朋友和嘟嘟熊玩,它是不是很难过呢?
效果:通过对故事情节、线索的理解,能够初步学会猜测、体察别人的心情。
5.心情角落
和宝宝一起用大硬纸盒在家里布置一个心情角落,里面放上一些心情卡片、图书以及宝宝喜欢的布娃娃、毛绒玩具等。当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到心情角落里哭一会儿,或者和自己喜欢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倾诉一下自己的心情,还可以把表达自己心情的卡片贴到心情角落的墙上。
6.看录像讲心情
准备一些宝宝平日的生活照片或录像带,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片或图像,询问宝宝知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宝宝当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
效果:初步了解事件与情绪的关系,增强情绪认知能力。
7.心情故事
中午休息时间或者晚上睡觉前,妈妈和宝宝一起安静地谈谈各自的心情。妈妈可以先和宝宝说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或难过的事情,比如宝宝抱着妈妈,妈妈很高兴。之后让宝宝谈谈自己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玩具坏了,宝宝不高兴;今天去公园玩了,宝宝很高兴。
效果: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
8.戴面具,说情绪
妈妈画一些表示不同情绪的面具,如高兴、难过、生气等。游戏开始,妈妈分别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说出相应的心情,如“宝宝自己吃饭了,妈妈很高兴,亲亲宝宝。”“宝宝不理妈妈,妈妈很难过,宝宝抱抱妈妈吧!”之后将面具交给宝宝,鼓励宝宝也像妈妈一样,说出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效果:让宝宝学习表达情绪,抒发情绪。
9.睡前谈心时间
你在陪宝宝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最讨厌的事。你可以先说说自己感觉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宝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当宝宝说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妈妈要帮助宝宝寻找解决办法,排解不良情绪。
效果:教宝宝学会了解和思考自己的心情,并通过与妈妈的交流将不良的情绪抒发和排泄出来。
10.心情画
宝宝高兴或者发怒的时候,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随意涂鸦,把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画出来。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涂鸦,或者从旁抚慰,耐心地听宝宝讲出自己的心情画。
效果:引导宝宝将内心的感受、想法和情绪等转换成视觉符号,用涂鸦的方式表达出来,及时排解和宣泄不良的情绪。
11.赶走坏情绪
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宝宝的坏情绪有关的故事。比如吃药时大哭大闹,理发的时候躺在地上哭着不起来,去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着不让妈妈走等等,让孩子感同身受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模仿和学习正确的行为。
效果:通过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减少坏情绪的发生。
12.唱情绪歌
根据《快乐歌》的歌曲旋律,改编歌词后唱给宝宝听,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生气你就呼呼气,如果感到悲伤你就跺跺脚……”以此类推。妈妈唱的时候,宝宝可以跟着唱“拍拍手”、“呼呼气”、“跺跺脚”等,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效果:培养孩子合理地表达和发泄各种情绪的能力。
13.户外运动
当宝宝哭闹、情绪不好的时候,带他到户外和你一起追着、跑着打闹一番,或者踢踢小皮球,玩玩追影子游戏等。总之,只要能够让宝宝尽情地运动起来就可以,宝宝一会儿就会忘记烦恼,恢复平静了。
效果: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释放不良情绪。
Tips:
2 ~ 3 岁的宝宝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当大人的意愿与宝宝的自主意见不一致时,当自己想独立却
又能力不足时,宝宝很容易哭闹、发脾气,出现坏情绪。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表现,并学习发泄与排解的方法,对宝宝形成良好的个性非常重要。
4 种运动游戏让孩子更快乐
1. 双手接球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可以帮助他排除杂念,驱走愤怒、不安、沮丧等坏情绪。
2. 荡秋千 你把孩子放在秋千上,帮助他荡起来,每天玩上20 ~ 30 分钟,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快乐因子”。
3. 放风筝 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不仅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新鲜的空气,而且放线、收线等动作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变得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4. 水中追逐 找一个水浅的泳池、河边或海滩,和孩子一起追逐着跑。经常玩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当然,前提是你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孩子,要保证他的安全。 (郭丽华 寇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