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0年第9期
编号:11950911
董少鹏:重新解读“小朋友”(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父母必读》 2010年第9期
     本期出场:

    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特聘财经专家。

    印象素描:

    这是迄今为止我第一个“偶遇”的老爸,缘由是另一个栏目选中了他漂亮的女儿做模特,去他家拍照。一进门,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别墅里没有奢华的家具和摆设,楼梯两侧的墙上贴满孩子的画,电视、沙发旁边布满了各种各样可爱的手工制作,客厅里堆满了小家伙心爱的玩具。而这一切,老爸明显已经司空见惯,不但不责怪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还像孩子一样马上融进女儿设置的童话王国,和她玩起了游戏。

    在采访的最后,董少鹏的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我们常把孩子称呼为小朋友,但要好好地反思一下:对孩子,我们真的用的是对朋友之心吗?古今中外,朋友之间没有强制,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对孩子,我们能做到吗?”

    给朋友的选项

    给孩子几个选项,然后让他选择,这是很流行的、据说也是很有效的引导方式乃至教育模式。但我们给孩子的选项通常是:“要么你现在洗澡,要么你马上睡觉。”

    “如果大人给孩子这样的两个选项,那么等孩子长大一些,她也会效仿大人的做法,给你两个选项:‘要么我现在吃糖,要么我明天起就不上学了。’我们输入给孩子的任何东西,都会被她潜移默化地吸收,并随着她的成长在一定的时间点释放。如果平时输入了太多这样强制性的‘选项游戏’,到时候便会‘释放’出一个怪孩子。父母提出的这两种选项都只是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并没有尊重到孩子,那以后,孩子给我们的选项也只会顾及到自己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