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普及版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让我们对核辐射这种原来似乎离我们很远的东西一下子关注起来。正因为原来离它很远,所以不了解它;正因为不了解它,所以才感到恐慌和无措。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并且科学地为孩子进行防护。
辐射,无处不在
早在100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是物理性质却迥异。放射性同位素由于可以释放数种放射线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核辐射主要源于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可以产生这些射线,可以说,我们其实就生活在辐射当中,当然,这些辐射的水平都处在安全水平,我们叫做“天然本底”,因此,我们不必谈“核”色变。
辐射线对人体细胞的损害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使细胞修复受损。
第二,造成细胞死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胞异常修复,导致生理方面的改变。
至于人体受到损伤的程度如何,不同的辐射种类和辐射强度不一样,受到的损伤也不一样。根据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的报道,如果受到3毫雷姆(=0.03毫西弗)的辐射,可以使死亡率增加百万分之一。如果要与生活中的一些其他伤害相比的话,那么它的危险性相当于以下危害──
● 在纽约生活2天(空气原因)
● 驾车行驶480千米(车祸危险)
● 连吃40汤匙花生酱(黄曲霉素)
● 抽一支香烟
铯比碘的影响时间要长得多
人体接受核辐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照射,另一种是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辐射源存在于人体之外。而内照射一般是通过呼吸道,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饮水和受伤的皮肤等途径,使辐射微粒进入到体内。
目前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的核辐射,主要的辐射物质是碘和铯的同位素,其中又以碘-131和铯-137更为显著。碘-131在衰变时主要释放β射线(占99%)和γ射线(占1%)。铯-137也属于β衰变核素释放β射线,同时也可作为γ放射源释放γ射线。碘-131可以引起甲状腺病变,它的自然界半衰期是8天,因此在数月后这种物质就会基本衰变完毕。铯-137会引起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而铯-137的自然界半衰期为30年,因此铯-137的衰变时间周期较长。
孩子受的伤害比成人更大
生活中存在的天然本底的辐射会与我们和平共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过量的辐射是会引起人体损伤的。不同的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各不相同。除去天然本底外,人体每年能够承受辐射的最大限值为1毫西弗。如果短时间内接受的照射小于100毫西弗,则不会出现什么症状。当短时间内受到的照射大于1000毫西弗时,人体就会出现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而大于2000毫西弗,就会出现骨髓受损。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有自己的生理特点。生长越是旺盛,身体组织就越容易受到辐射的损伤,儿童期的身体发育是人生中最为旺盛的阶段,因此受伤害的程度也要高于成人。另外,孩子体内增生组织的分布也和成人有差别,比如儿童期外周骨的骨髓还没有完成转化,因此孩子肢体内红骨髓受到辐射后,可能会造成血液系统的疾病,而成人出现这种损伤的机会要比孩子少。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预期寿命长,辐射诱发癌症的概率也就明显高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另外,性腺对于辐射线也极为敏感,受到辐射后,会引起遗传的不稳定性。有研究报道,长期接受放疗的病人,精子的畸变率会增高,造成流产、新生儿畸变或死亡的可能性也较大。也有动物实验表明,父系遭受过辐射的,其子孙致癌的危险性更高。
三种射线的不同防护
不同的射线,对人体的损伤不同,防护的方法也不同:
总之,防护要尽量避免皮肤外露引起灼伤,重点保护区是甲状腺、性腺以及细胞增生活跃的部位。
现在我们可以做什么?
核辐射的致病原是射线,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吸入了被污染的微小颗粒,形成内照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人就成为了一个“辐射源”。因此,对被照射的病人进行隔离是必要的。
针对日本现在的情况,中国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我们平常可以关注国家的权威信息发布,而不要偏听偏信,造成恐慌。只要国家检测的核辐射水平在正常范围,日常生活就不会受到影响,不必刻意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当然,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平常在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为避免吸入空气中的被污染的细小微粒,戴口罩是很好的办法。为避免皮肤被照射,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皮肤外露,注意腺体的保护(甲状腺、乳腺、生殖腺等),可以选择覆盖面积大的服装如高领衣等。如果空气中的被污染颗粒随雨水降落地面,打伞躲避这种物理隔离的方法也能尽可能减小对人体的损害。回到家,诸如衣服、口罩等外用的物品要及时用水清洗,洗掉被污染的细微颗粒,要勤洗手、洗澡,将附着在身体上的细小微粒冲洗掉。同时更要注重饮用的食品和水的安全,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品以防止内照射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袁新宇 闫育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