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早教碰了壁?
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投入。然而我们时不时会碰壁,似乎走进了一个个死胡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早教的意义。
早教≠灌输知识
死胡同: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带孩子上各种班,让他学习一些计算、识字的内容,可他就是没兴趣,这是怎么了?大家都在学啊!
脑科学是这样的: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早期教育并不仅仅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智力基础。大脑的智力基础之一就是神经元,神经元树突的分支越多,联结越密集,为智力的发展就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那么怎样的环境和活动能促进这一点呢?
美国加州大学脑科学的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研究的结果令人振奋,第3组白鼠的情况最好,因为丰富环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环境中(无玩具)的白鼠拥有更多突触联结;并且,树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时还发现,与单独放在丰富环境和枯燥环境中的白鼠(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5组小笼子里的3只白鼠的学习情况都比它们好。研究者认为白鼠生活在一起时,学习活动就会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丰富环境中时,学习活动就更多了。可见,同伴交往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尤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作用次之,空间大小影响更弱。当然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就是活动空间大、资源丰富、能进行更多的同伴活动。
由此推论,为孩子的早期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是必要的,但这里的“丰富”更强调一种文化资源的充足,比如玩具、书刊及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孩子活动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而是让他的足迹遍及多个有自然现象的角落,以帮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比如带孩子见识季节交替中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留意生活中的日月星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