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是谁在焦虑?(3)
最好的爱,肯定不是伴随着焦虑而来,而是父母在觉醒、放松、平衡之后才能给予孩子 的。虽然我们都不可能做毫无焦虑的妈妈,但我们应该了解,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为父母,在育儿中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握好养育的大方向,可以帮你放平心态,不在每一个所谓的起跑线上焦虑、纠结。
冯毅: 自我成长中的育儿感悟
在清华大学读的本科,又进入北京大学读博士;从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到现在一家资深猎头公司的项目骨干,年轻爸爸冯毅到目前为止的经历足以让我们艳羡又好奇。
冯毅给我的最大感觉是,他在育儿上不焦虑,保持着一种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身上不太常见的淡定、从容。这和他本身毕业于名校有关吗?让他不焦虑的养育理念又是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清华,北大,并不是神话
记得上高二的时候,学校特意组织我们去清华、北大一日游,去见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但是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却给了我一份出乎意料的平和心态,而不是预想之中的艳羡与仰视。
等我真正考入清华读本科、又被保送进北大读博士,成为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时,也并没有认为进入这样的学术圣地,就代表拿到了通往成功和卓越的通行证。不可否认,清华、北大的教育资源肯定超过其他高校,但关键在于,这些资源,你能受益多少,学会用到了多少?其实大部分人用得并不多!因此,上了清华、北大,也并不像很多父母认为的,孩子会有神奇的变化和升华。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高考,仅是一个维度上的考验,用试卷成绩区分出孩子的不同。但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很多维度的。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特定阶段的一场竞赛,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也没有对手的长跑,获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发现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 百拇医药
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不是名校,而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名校,是目标,还是起点?
很多父母在养育中,终极追求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决定了孩子一旦进了清华、北大,或者进入其他国外名校,马上觉得自己全部的人生的目标达成了,从小被父母所期盼的那件事总算做完了,人生从此进了保险箱,我认为这样才最危险!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充满风险。
以我自己现在做猎头的经验来看,很多知名公司在寻找一个核心高端岗位时,看中的绝不仅仅是这个人是否毕业于名校,而是这个人的视野、胸怀、策略、执行力等多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能力。因此,名校毕业和职业发展,可能在一定的概率上有关联,但肯定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有太多的变量。
我想,当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孩子进名校,也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最终目标的话,也许会放松下来,少些焦虑。或者会换个角度去考虑:我们真正的养育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不是父母之间的攀比。想想看,上名校,出国留学,这样的期望里,有多少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有多少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 http://www.100md.com
可怕!20多岁才开始的第一次思考
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我也像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科研领域,并且认定自己从事的事 业非常崇高。但是,很快,我就体会到在壮阔目标下的无力和个人价值的渺小。于是,我开始考虑,即使我的志向远大,把自己的整个青春以及全部人生都贡献进去,真正能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多少,又能为这个世界改变多少?如果结论是不能,是不是应该给自己换个定位:自己的价值在哪儿,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我冒出这些念头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第一次如此思考这些问题!这真可怕!原来我一直只顺着一条路茫然地在走,那是一条被父母、学校以及社会惯有价值体系设计好的路。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自己能走什么样的路!
所以,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育儿模式,能让我的孩子更早一点意识到去思考这些问题: 他想要什么,他能做什么。当我设定了这样的养育方向时,就不会再去焦虑或纠结于他到底 要上哪个兴趣班,将来上哪所重点小学,如何考进名校,甚至在社会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情况 下如何抢夺……这些都是所谓的“起跑线”,但是,真的抢夺了起跑先机而方向不对,又有何用?
, 百拇医药
最想给孩子的一种习惯
很多父母都忙着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但我更想培养的,是一种叫“走出舒适,接受体验”的习惯。所以我从儿子很小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带他去看世界,增长见识。刚开始外出时,也有不少糟糕的经历,比如在飞机上吐得一塌糊涂,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哭闹、生病,但从现在的状况看,他已经适应得越来越快了。不能因为孩子不适应就永远不给他尝试的机会,没有机会,他永远也适应不了。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一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二是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我觉得这种状态最糟糕的是让人没有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相反还会有一些对新事物的恐惧和担心。所以我想让我的孩子有这种愿意外出看世界的习惯,不惧怕新事物,而且主动接受,主动尝试。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做决定的出发点和高度。
现在很多父母也意识到,不应该代替孩子做决定,而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可真的让孩子自己做出了决定,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幸福,因此会在这样的摇摆和纠结中焦虑不安。其实,想让孩子能做出相对明智和正确的决定,是需要他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见识的,是需要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只顾兴趣班、考试、升学,那么分数就是他唯一的价值体系。如果他能够跳出来到其他的环境多观察,多体验,那么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性,为人处世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成为不同的价值体系维度,帮助他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别人眼里正确的选择。, http://www.100md.com
作为父母,在育儿中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握好养育的大方向,可以帮你放平心态,不在每一个所谓的起跑线上焦虑、纠结。
冯毅: 自我成长中的育儿感悟
在清华大学读的本科,又进入北京大学读博士;从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到现在一家资深猎头公司的项目骨干,年轻爸爸冯毅到目前为止的经历足以让我们艳羡又好奇。
冯毅给我的最大感觉是,他在育儿上不焦虑,保持着一种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身上不太常见的淡定、从容。这和他本身毕业于名校有关吗?让他不焦虑的养育理念又是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清华,北大,并不是神话
记得上高二的时候,学校特意组织我们去清华、北大一日游,去见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但是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却给了我一份出乎意料的平和心态,而不是预想之中的艳羡与仰视。
等我真正考入清华读本科、又被保送进北大读博士,成为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时,也并没有认为进入这样的学术圣地,就代表拿到了通往成功和卓越的通行证。不可否认,清华、北大的教育资源肯定超过其他高校,但关键在于,这些资源,你能受益多少,学会用到了多少?其实大部分人用得并不多!因此,上了清华、北大,也并不像很多父母认为的,孩子会有神奇的变化和升华。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高考,仅是一个维度上的考验,用试卷成绩区分出孩子的不同。但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很多维度的。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特定阶段的一场竞赛,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也没有对手的长跑,获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发现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 百拇医药
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不是名校,而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名校,是目标,还是起点?
很多父母在养育中,终极追求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决定了孩子一旦进了清华、北大,或者进入其他国外名校,马上觉得自己全部的人生的目标达成了,从小被父母所期盼的那件事总算做完了,人生从此进了保险箱,我认为这样才最危险!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充满风险。
以我自己现在做猎头的经验来看,很多知名公司在寻找一个核心高端岗位时,看中的绝不仅仅是这个人是否毕业于名校,而是这个人的视野、胸怀、策略、执行力等多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能力。因此,名校毕业和职业发展,可能在一定的概率上有关联,但肯定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有太多的变量。
我想,当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孩子进名校,也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最终目标的话,也许会放松下来,少些焦虑。或者会换个角度去考虑:我们真正的养育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不是父母之间的攀比。想想看,上名校,出国留学,这样的期望里,有多少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有多少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 http://www.100md.com
可怕!20多岁才开始的第一次思考
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我也像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科研领域,并且认定自己从事的事 业非常崇高。但是,很快,我就体会到在壮阔目标下的无力和个人价值的渺小。于是,我开始考虑,即使我的志向远大,把自己的整个青春以及全部人生都贡献进去,真正能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多少,又能为这个世界改变多少?如果结论是不能,是不是应该给自己换个定位:自己的价值在哪儿,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我冒出这些念头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第一次如此思考这些问题!这真可怕!原来我一直只顺着一条路茫然地在走,那是一条被父母、学校以及社会惯有价值体系设计好的路。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自己能走什么样的路!
所以,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育儿模式,能让我的孩子更早一点意识到去思考这些问题: 他想要什么,他能做什么。当我设定了这样的养育方向时,就不会再去焦虑或纠结于他到底 要上哪个兴趣班,将来上哪所重点小学,如何考进名校,甚至在社会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情况 下如何抢夺……这些都是所谓的“起跑线”,但是,真的抢夺了起跑先机而方向不对,又有何用?
, 百拇医药
最想给孩子的一种习惯
很多父母都忙着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但我更想培养的,是一种叫“走出舒适,接受体验”的习惯。所以我从儿子很小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带他去看世界,增长见识。刚开始外出时,也有不少糟糕的经历,比如在飞机上吐得一塌糊涂,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哭闹、生病,但从现在的状况看,他已经适应得越来越快了。不能因为孩子不适应就永远不给他尝试的机会,没有机会,他永远也适应不了。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一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二是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我觉得这种状态最糟糕的是让人没有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相反还会有一些对新事物的恐惧和担心。所以我想让我的孩子有这种愿意外出看世界的习惯,不惧怕新事物,而且主动接受,主动尝试。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做决定的出发点和高度。
现在很多父母也意识到,不应该代替孩子做决定,而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可真的让孩子自己做出了决定,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幸福,因此会在这样的摇摆和纠结中焦虑不安。其实,想让孩子能做出相对明智和正确的决定,是需要他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见识的,是需要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只顾兴趣班、考试、升学,那么分数就是他唯一的价值体系。如果他能够跳出来到其他的环境多观察,多体验,那么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性,为人处世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成为不同的价值体系维度,帮助他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别人眼里正确的选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