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5年第9期
编号:12562228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最好的自己(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父母必读》 2015年第9期
     我忽然明白,原来,他很想吃面包的,但是他要一直忍着回家吃。我特别吃惊,儿子小小年龄就具有对自己的约束力,原来孩子对规则的遵守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

    点评:规则,尊重孩子的秩序感更利于内化规则

    这位妈妈说得没错,孩子的规则就在他的心中,他们有主动遵守规则的意愿。

    ● 秩序感,规则感建立的前奏 对于2岁多的孩子,他的这种反应,更可能是来自于“秩序敏感期”的特征。比如,如果之前妈妈跟他一起买东西的经验是——买完东西通常不会马上吃掉,而是会付完钱,把东西拿回家再吃。那么,孩子会内化这样的顺序——先付完钱,再回家,再吃东西。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于东西的摆放,事情的前后顺序,显得很执拗。意大利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这种对秩序感的“执拗”,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并获取安全感的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成人的尊重和满足,孩子就可以构建出更健康的人格品质。
, 百拇医药
    ● 顺应孩子的秩序感,更有利于建立规则 了解了孩子这一特性,爸爸妈妈们最好避免与孩子这一时期的秩序感去对抗,而是顺应和保护,并适当根据这种特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比如,上文中的妈妈,看到孩子不肯吃撕开包装的面包时,幸好没有进一步地去做示范咬一口或者是强硬地告诉孩子:“你快吃吧!”否则,孩子对购物的秩序感就会被打乱,他内心会无所适从:以前,不都是要拿了物品,放到车里,然后交钱,再吃吗?这次为什么变了?此时,妈妈可以每次带孩子超市购物之后告诉孩子:“宝宝,先交钱,后吃东西。”这样可以强化规则,让宝宝印证并修改内心的秩序:“哦,先交钱,后吃东西。”这样经由秩序感而生出规则意识比单纯外在强加给他的规则会令他更能自然去遵守。

    父母这样做:给孩子一个可以建立规则的环境

    守规矩、秩序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如果孩子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给孩子制定规则,就要从守规矩、遵守秩序开始。包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学会等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规则其实还能够帮助宝宝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存在获得清晰的认识及持续的安全感。
, 百拇医药
    事实上,妈妈只要提供一个可以建立规则的环境,再加上足够的练习、指导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孩子是可以构建起自己的规则意识的。而一个规则(如每日的日程安排)的不断重复,最终会使孩子很自律地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但如此重要的过程并不会很迅速的发生,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经验增长而发生。

    交朋友,小小的勇气在慢慢酝酿!

    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

    分享人:林浩

    带着将近2岁的儿子去玩滑梯,开始时,他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可是,不一会儿,又来了两位小朋友,一位是小哥哥,一位是小姐姐。他马上停下来,站在滑梯边上,只看不爬了。

    这时,又陆续来了几位小朋友。我对儿子说:“上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他依然只看不动。
, http://www.100md.com
    忽然,他一转身,跑到了另外的健身器材边,对那些可以转动的圆盘子、可以抬起的杠杆发生了兴趣,并很开心地投入到这些游戏中了。

    虽然对他刚才的“逃离”颇有不满,但看他玩得那么高兴,我便没有打扰他。

    过了好一会儿,等到小朋友都走掉了,他忽然返回滑梯处。看来他还是想玩滑梯嘛!上去,下来,他玩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儿,又有小朋友来了,一个,两个,直到四五个。这一次,儿子没有跑开,而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爬上爬下地玩滑梯了。

    看着儿子,我特别庆幸刚才顺应了他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原来,很多事情,在孩子那里本来不是事情。而尊重他自身的调节节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点评:别逼着孩子“勇敢”

, 百拇医药     不同月龄的小朋友,对于人际交往会有不同的反应,而且,即便是同一月龄的小朋友,也会有个体差异。

    ● 交朋友,他有自己的节奏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小朋友还不会与人合作式地去玩游戏,但是,比起小时候的“独来独往”,这个年龄的孩子更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但各玩各的。当然,由于活动的差异,孩子性格的差异,有的孩子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玩,有的孩子则更喜欢一个人玩。

    很多父母遇到故事中的情况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而强迫孩子留下来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其实,2岁左右孩子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虽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各的,熟悉以后,会相互观察,互相模仿,比如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当一个宝宝站到墙角,另一个宝宝也跟着挤过去;一个宝宝钻到桌子下面坐着,另一个也跟着跑去坐着。文中的孩子虽然离开了,但是,他依然在观察其他的孩子,他会观察别的孩子在怎么玩,他们之间在怎么玩,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危险……从而建立自己的认知,给出判断,最后才会采取行动。此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制造合作游戏的机会,多带孩子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而不是强迫孩子合作的游戏。
, 百拇医药
    ● 给孩子自己调节压力的机会。另外,每个人对于同一个场景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可能当时所处的场景对于从没有与伙伴玩过的孩子来说是有压力的。文中的孩子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来到滑梯边,他产生了压力,他因此感到紧张、恐惧。而最正常的反应,就是不参与到游戏中,甚至离开不安全的环境,这是自我保护的机制,是很正常的。我们看到,通过暂时的远离,他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调整到他可以接受人多带来的压力了。这个过程,是他自主地在调节,对于这么小孩子的孩子来讲,也几乎不受意志力的影响,完全是一种随心而发的调整。如果妈妈干扰了孩子的调整节律,他可能会更加恐惧,感觉不到被支持,进而破坏他的安全感。所幸得是,这位妈妈忍住了自己的主观愿望。

    父母这样做:交朋友,尊重他,陪伴他

    了解建立同伴关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慢慢学会了解自己,看到别人,控制情绪,解决冲突,学会分工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慢慢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慢慢学会对思维、行动和情绪进行有意识的调控,慢慢能够更有目标、更深入地对不同情况作出回应。此时,家长更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而不是将孩子推到一堆孩子中间。
, 百拇医药
    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去选择更适合他交往的环境,也可以鼓励他进一步去尝试。如果宝宝怯生,爸爸妈妈可以陪同,让宝宝熟悉起来,再慢慢退出。鼓励宝宝自己解决问题,只在需要帮助时,予以帮助。可以鼓励宝宝和他大一些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他会学习大宝宝的语言、操作、交往的一些能力。也可以经常让宝宝邀请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做客,给宝宝提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家长也可以相约带着宝宝去外面玩耍,或一起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让友情在家庭中延续。

    学步与孩子独立性养育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进入学步期也就是1岁之后,宝宝开始经历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此时不仅拥有永无止境的好奇,也有着不断探索的欲望。这个时候的宝宝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具有很明显的特征:

    1. 开始会拒绝 大部分宝宝都喜欢说“不要”,请注意,这个“不要”并不单纯意味着反抗,它对于宝宝建立自我意识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对长大后,当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时,要如何坚持“不要”的念头,并且说出理由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这都是很宝贵的学习经验。

    2. 凡事都要自己来 为了追求独立自主,宝宝可能会有一些危险动作:坚持自己喝热汤、拿剪刀剪纸等,这都是宝宝学习自律与自控的表现,在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让他自己去尝试即可。至于难度太高、能力尚且不及的事情,就先耐心地向宝宝演示正确完成任务的方式,然后再慢慢放手让他尝试。, http://www.100md.com(李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