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书”的好处
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说:儿童文学要写“要儿童做什么”,也要写“儿童想要做什么”。这句话完全点醒了我们,也更坚定了我们做这套童书的初衷。
在这套“坏书”中,尤其以第一本《我真想把妈妈藏起来》最为典型。主人公兔小悦有个心愿,就是把妈妈“藏”起来!这可不是想跟妈妈玩捉迷藏,而是真的想把妈妈关在门外面,暂时别再出现!身为作者,我们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幕后情况:我们当时为这本书起的书名就是“我好想把妈妈关起来”,我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关”字,认为它既充满了童趣,也非常生活化,贴近孩子的想法,准确地表达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情感诉求。但是,很可惜,这个“关”字在终审的时候被否决了。很遗憾,只能用“藏”字取而代之。不过,在我们看来,“关”或“藏”并不是一种负面、愤怒、逾矩的行为,而是带有游戏性质的一种角色互换心理,是表达了儿童自由意志的一种心理动作。
其实,孩子一直在焦虑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续源曾经将儿童文学作品分成三大母题:爱、自然与顽童。而所谓的“坏书”指的就是顽童母题类作品。这类作品指向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它体现了儿童自己的意志、眼光和内心的想法。现实生活中,不论父母如何有意识地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在孩子眼中,父母仍然是那个最高权力拥有者以及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花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而“弱小”的孩子还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赖父母才能获得生存,于是他们得处处“讨好”父母。就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冲大人笑,这其实就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反应,他正在对你说:“你看我这么可爱,快来抱抱我,保护我!”
其实所有的成人在成长中也是需要不断讨好别人来争得利益的,比如在职场中,即便是在一个非常民主的单位里,有一个无比“耐撕”、公正的领导,作为员工的我们依然需要通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来“讨好”老板——也许你都没有察觉这是讨好。从这个角度来转换思维,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想想他在成年之前的这段岁月里,得承载多大的生存压力?从小到大,他们一直在担心“爸爸妈妈还爱我吗”“爸爸妈妈会离开我吗”……这是所有孩子的心理写照,不论他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即使是那些给予了孩子充分关注的家庭,这些问题依然是孩子不间断的内在焦虑。
在“坏书”里找到平衡,积蓄能量
父母与孩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自身所占有的资源与权力的多少,我们呼吁“儿童视角”,和孩子平等对话等,并不会让这种关系处于真正的平衡,但至少会减轻孩子的生存压力,以及这种来自本能的求生欲的表现。
当我们能理解孩子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种现实造成的不平等地位下的生活处境时,就不难发现孩子其实很喜欢也很享受在幻想世界里挑战父母的权力的过程。比如他们都喜欢看图画书“大卫”系列,喜欢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喜欢动画片或童书里那些有些调皮且并不完美的角色,这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中生存压力的解放。在童书世界里,他们没有生存压力,他们可以大胆地向父母说不,他们释放天性做自己。
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看这套“坏书”,就如同通过幻想游戏、阅读类似的童书进行精神蓄能与修复,他们可以在此找到关系的平衡,重新蓄满能量后再回到现实世界里。简而言之,他们需要在童书中看到自己,得到共鸣,假装自己获得了挑战父母的快感与快乐,并从中积蓄能量。我们想,这应该就是这类“坏书”能带给孩子的最大正能量吧!
孩子会跟着“不完美”小孩学坏吗
有些父母读到这里可能会疑惑如果孩子读了这些书,开始模仿书中的人物做一些不好的行为怎么办?我们想说的是孩子从此类书中获得的正能量,要大于他可能模仿该行为的概率,再者即便他希望尝试一下这样的行为,只要在安全、规范的原则下,突破一下以往的规则又何妨?这也可以成为你规范他行为举止的很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陪伴孩子长大,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与现实建立连接,而他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举止完全取决于你的教育方式,可不能怪罪于“坏书”哦!
特别推荐
一套适合与2~6岁孩子亲子共读的中国原创图画书。
它用一种调皮的方式让你看到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的差异與联结,孩子会在书里看到自己,感同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绪、行为管理的好方法。当然,这套书更告诉所有父母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当孩子不可爱时,最需要发!
●特别赠送将精心绘制育儿手册,让你轻松了解2~6岁孩童的心理世界。, http://www.100md.com(免小悦 米苏苏)
在这套“坏书”中,尤其以第一本《我真想把妈妈藏起来》最为典型。主人公兔小悦有个心愿,就是把妈妈“藏”起来!这可不是想跟妈妈玩捉迷藏,而是真的想把妈妈关在门外面,暂时别再出现!身为作者,我们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幕后情况:我们当时为这本书起的书名就是“我好想把妈妈关起来”,我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关”字,认为它既充满了童趣,也非常生活化,贴近孩子的想法,准确地表达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情感诉求。但是,很可惜,这个“关”字在终审的时候被否决了。很遗憾,只能用“藏”字取而代之。不过,在我们看来,“关”或“藏”并不是一种负面、愤怒、逾矩的行为,而是带有游戏性质的一种角色互换心理,是表达了儿童自由意志的一种心理动作。
其实,孩子一直在焦虑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续源曾经将儿童文学作品分成三大母题:爱、自然与顽童。而所谓的“坏书”指的就是顽童母题类作品。这类作品指向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它体现了儿童自己的意志、眼光和内心的想法。现实生活中,不论父母如何有意识地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在孩子眼中,父母仍然是那个最高权力拥有者以及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花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而“弱小”的孩子还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赖父母才能获得生存,于是他们得处处“讨好”父母。就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冲大人笑,这其实就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反应,他正在对你说:“你看我这么可爱,快来抱抱我,保护我!”
其实所有的成人在成长中也是需要不断讨好别人来争得利益的,比如在职场中,即便是在一个非常民主的单位里,有一个无比“耐撕”、公正的领导,作为员工的我们依然需要通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来“讨好”老板——也许你都没有察觉这是讨好。从这个角度来转换思维,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想想他在成年之前的这段岁月里,得承载多大的生存压力?从小到大,他们一直在担心“爸爸妈妈还爱我吗”“爸爸妈妈会离开我吗”……这是所有孩子的心理写照,不论他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即使是那些给予了孩子充分关注的家庭,这些问题依然是孩子不间断的内在焦虑。
在“坏书”里找到平衡,积蓄能量
父母与孩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自身所占有的资源与权力的多少,我们呼吁“儿童视角”,和孩子平等对话等,并不会让这种关系处于真正的平衡,但至少会减轻孩子的生存压力,以及这种来自本能的求生欲的表现。
当我们能理解孩子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种现实造成的不平等地位下的生活处境时,就不难发现孩子其实很喜欢也很享受在幻想世界里挑战父母的权力的过程。比如他们都喜欢看图画书“大卫”系列,喜欢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喜欢动画片或童书里那些有些调皮且并不完美的角色,这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中生存压力的解放。在童书世界里,他们没有生存压力,他们可以大胆地向父母说不,他们释放天性做自己。
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看这套“坏书”,就如同通过幻想游戏、阅读类似的童书进行精神蓄能与修复,他们可以在此找到关系的平衡,重新蓄满能量后再回到现实世界里。简而言之,他们需要在童书中看到自己,得到共鸣,假装自己获得了挑战父母的快感与快乐,并从中积蓄能量。我们想,这应该就是这类“坏书”能带给孩子的最大正能量吧!
孩子会跟着“不完美”小孩学坏吗
有些父母读到这里可能会疑惑如果孩子读了这些书,开始模仿书中的人物做一些不好的行为怎么办?我们想说的是孩子从此类书中获得的正能量,要大于他可能模仿该行为的概率,再者即便他希望尝试一下这样的行为,只要在安全、规范的原则下,突破一下以往的规则又何妨?这也可以成为你规范他行为举止的很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陪伴孩子长大,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与现实建立连接,而他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举止完全取决于你的教育方式,可不能怪罪于“坏书”哦!
特别推荐
一套适合与2~6岁孩子亲子共读的中国原创图画书。
它用一种调皮的方式让你看到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的差异與联结,孩子会在书里看到自己,感同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绪、行为管理的好方法。当然,这套书更告诉所有父母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当孩子不可爱时,最需要发!
●特别赠送将精心绘制育儿手册,让你轻松了解2~6岁孩童的心理世界。, http://www.100md.com(免小悦 米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