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9年第6期
编号:13375155
给孩子更多的思考角度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日 《父母必读》 2019年第6期
     为孩子们提供新的,尤其是他们想不到的思考角度是一件很重要也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能够启发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得到更多认知和理解。

    今年惊蛰那天,我和我的朋友带孩子们去户外探访。所谓“惊蛰”,就是指蛰伏过冬的动物感受到气温的上升,纷纷出来活动,其中包括青蛙和蟾蜍。所以,惊蛰那天,我们就带孩子们去野外寻找蟾蜍了。

    我想,孩子们平时在绘本中、电视上看到的青蛙比较多,对蟾蜍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就考虑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去认识和了解蟾蜍。

    比较:发现不同,更要寻找相似之处

    先把蟾蜍和青蛙做个比较,这在认知规律上,属于从熟悉到陌生进行拓展。首先,找出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差异,比方说蟾蜍的个头比青蛙要大,但是蟾蜍的行动速度比青蛙要缓慢。此外,蟾蜍的皮肤是疙疙瘩瘩的,而青蛙的皮肤很光滑。
, http://www.100md.com
    通过看图片和视频,孩子们自己就能总结出这些差异,完成对蟾蜍的初步认知。不过,既然说是做比较,那么就要引导孩子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差异,还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这是个容易被忽略的思考角度。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拿蟾蜍和青蛙做比较,就是因为它们总体而言比较相似,不会有人拿蟾蜍跟老虎做比较的。

    通过这个引导,我想让孩子们了解:当我们对事物进行比较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两个角度——相似与不同。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全面,也更丰富。

    除了直接比较,还可以补充更多内容,比如蟾蜍和青蛙的相似点还包括,它们都可以用皮肤呼吸,尤其是在冬眠的时候,主要就是靠皮肤呼吸的。这类内容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也可以算是新角度下的拓展内容。

    观察:由个体延伸到生活环境

    完成对蟾蜍的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去观察蟾蜍的生活环境。蟾蜍跟青蛙一样都是两栖动物,所以它生活的环境里既有水塘,又有陆地。这又是一个新的角度,对不对?原本只是单独观察蟾蜍这种动物,现在把它们放到大环境里,就能跟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
, 百拇医药
    那么,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索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生产者,主要就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能量转化成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形态。看一看,蟾蜍生活的环境中,都有哪些植物?

    ●消费者,主要就是各种动物。想一想,蟾蜍吃什么?主要吃小虫子。那小虫子又吃什么呢?沿着这个问题,又可以发展出一个新的探索角度—画出简单的食物链。

    ●分解者,包括各种微生物。它们分解死去的植物、动物,让能量重新进入生态循环。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所处环境中的各类生态元素,并放进图画里,还可以让孩子制作一个生态球:在所探访的自然环境里,采集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元素,放进球形的透明玻璃容器里,把它们组织起来,构造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同时想一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都是如何起作用的?
, http://www.100md.com
    引申:发掘背后的文化内核

    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跟蟾蜍有关的诗词,在诵读中大家会发现:古人经常把蟾蜍跟月亮联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新的探索和理解蟾蜍的角度——从文化、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蟾蜍。对生活在中国古代的人来说,这种动物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这是因为月亮上的阴影看起来有点像蟾蜍和兔子,蟾蜍就是所谓金蟾,兔子就是所谓玉兔。那么,就可以找一张月亮上有阴影的照片,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和想象哪一部分比较像蟾蜍?其实这是小孩子很喜欢玩的游戏,他们平时也会看天上的云朵,想象它的形状像什么。

    其次,蟾蜍还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有些关联。在某个故事版本里,说嫦娥吃了不老药,飞上了天。但是,在飞到月亮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了一只蟾蜍。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嫦娥为什么要吃不老药?故事里又为什么要让她变成蟾蜍?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其价值就在于为孩子再提供几个新的思考角度,而不只是限于让他们听几个现成的神话故事。
, 百拇医药
    反思: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那天我的合作伙伴带着孩子们抓到了一只胖胖的蟾蜍,放到了观察瓶里,让大家都可以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它。当然,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又把这只蟾蜍放回了自然环境中。

    在晚上总结、思考和讨论的环节,很多孩子都谈到了这项活动,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追逐和动手抓蟾蜍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然后,我就给大家提了一个新问题:可不可以尝试转换到蟾蜍的角度再想一想?

    它刚刚冬眠醒来,从地底下钻出来,待在水边晒太阳,忽然跑来一群孩子,要抓它……它会有什么感受?虽然最后我们把它放回了原来的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应该受到了一些惊吓,不理解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吧!

    我这样一说,孩子们就活跃起来了。第一,当然是因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蟾蜍,这个视角本身就很好玩。第二,也是因为这是孩子们从来没想到过的角度,由此他们对“抓蟾蜍”这件事情的认知就扩展了,不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在引导孩子观察、感受、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一件很重要也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是为孩子们提供新的,尤其是他们想不到的思考角度。沿着这些角度,孩子们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得到更多的认知和理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 提前做功课

    首先,我们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对所探究的课题要有比較多的了解。很多家长都跟我说,自己的知识面好像不够,其实这并不是问题,比如在组织上述课程和活动之前,我对蟾蜍的了解也不多,但是可以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快速补充相关知识,只要稍微多做点功课,就能给到孩子们更好的引导。

    ● 掌握基本方法

    其次,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在蟾蜍的案例里,带孩子做比较的时候,不仅要引导他们看到差异,也要看到相似之处。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看到蟾蜍本身,也看到它的生活环境;不仅看到眼前直接可见的,还可以补充其他资料,等等。这些角度和方法,其实在其他的探究课题中也同样是有用的。只要掌握了基本方法,做拓展性的引导,就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http://www.100md.com